老字号如果自持“我是老号,酒香不怕巷子深”,固步自封,那麼老店傳承将成空話。
1
福建泉州有種小吃,叫做蚵仔煎(閩南語讀:o-a-jian)。蚵仔的學名叫做牡蛎,普通話稱蚵仔煎為海蛎煎。
相傳是鄭成功的發明。
1661年,荷蘭侵占台南,鄭成功(國姓爺是泉州南安人)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複失地。鄭軍勢如破竹,荷蘭軍隊敗退,荷軍一怒之下把米糧都藏了起來。
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将台灣特産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了一道美食。
▲蚵仔煎
但蚵仔煎可不是台灣獨有的,在閩南、潮汕等地自古就有了,據說是貧苦社會下民衆的一種創意料理,用來替代糧食的。
2
11月30日,我們到泉州參加“2015海上絲綢之路美食盛宴”。
到達的第一天晚上,歡迎晚宴現場見到了正在炒制的海蛎煎。
平底鍋裡,一鍋黃綠相間的海蛎煎冒着熱氣,滋滋做響,煞是誘人。
小份的海蛎煎端上來,綠綠的是青蒜,黃色的是蛋糊,裡面隐約透出的是白白的蛎肉。咬一口,蛎肉沒有一點腥氣,那豐美多汁的嫩滑與青蒜的氣息融合在一起,感覺好極了。
這小份的海蛎煎,顯然讓人意猶未盡。
會議結束,去尋找街巷中最有名氣的海蛎煎老店,網上扒拉加沿路咨詢當地居民,得知中山南路436号有一知名老字号。
我們從西街鐘樓開始走(具體路程可以百度地圖),一番苦尋,終于來到了傳說中的中山南路436号。
店面不大,十幾平的樣子,裡面擺放着六七張桌子。店鋪的名字叫做“群衆牛肉小點”。
進得店裡,牆壁上挂着一塊小黑闆,上面第一道菜就是蚵仔煎。
店中服務員都是五六十歲的阿姨,當時是下午,沒到飯點,店中隻有一個年輕人吃東西。幾個阿姨坐着聊天,我們聽不懂,她們說的是閩南語。
古語說得好,大隐隐于市。
中山南路夠繁華,絕對稱得上“市”。在如此繁華的地段,見了這麼一個小館子,而且大家都強烈推薦,自然是隐于市的高手。
一陣興奮,拿起相機,準備拍門店照片,服務員阿姨卻告知,不準拍照。
盡管有些掃興,還是很興奮地等待即将上桌的蚵仔煎。
終于,蚵仔煎上來了。
吃上一口,确實口感鮮嫩,内餡香滑。也許,對這道菜的期望太高了,和想象中有些差距。
吃過之後,想問服務員阿姨一些問題,比如店什麼時候開的,老闆是誰,咱們店主營什麼,有什麼曆史可講等等。
但是,遺憾的是服務員阿姨都不知道。
3
店鋪的廚房臨路,站在路上就可以看到阿姨們做蚵仔煎的情形。
食記君還是忍不住舉起相機,做菜的阿姨看見,張張口,想制止,猶豫一下,卻沒有說話。
廚房門口坐着一位老伯,問我們來意。
聽完我們介紹,老伯說:“這家店鋪沒有老闆,她們是雇來打工的。好像是……某個餐飲公司的吧,我也說不清。”
做菜阿姨往平底鍋裡打了五六個雞蛋,用鍋鏟攪和了一下;往雞蛋上加了兩勺海蛎肉,翻炒一會兒,将帶着蒜苗的稀面糊倒了上去。
▲右下角桶内是混合着蒜苗的稀面糊
食記君問:“阿姨,為什麼不用韭菜?海蛎煎不是要用韭菜嗎?(海蛎煎通常用韭菜)”
阿姨說:“這個季節,哪有韭菜。”
又問了好幾個關于做這道菜的問題,阿姨似乎都無意回答。
見再無收獲,結賬出門,一股莫名傷感湧上心頭,不為尋訪無獲,而為去哪感悟那300多年前的海蛎煎。
4
食記君後來走訪了一些泉州當地餐飲人,得知“群衆牛肉小點”原是國營,改制以後,承包給了個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公私合營,讓絕大多數老字号成為國家所有。90年代改革開放,一些老字号後人重新注冊品牌,所以即使同一個産品的老字号,有一些也有了國營與民營之分。前者也有做的非常好的,後者也有做的走樣的。但更多的情形是,前者的固步自封,盲目自大,讓慕名而來的吃貨們,感到了深深的落差。
這種“我是老号,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優越感,對老字号的傳承,也許是一種不小的傷害。
文|張冬冬
編|張慧子
本文源自微信公衆号“好食記”,搜索關注微信号haoshiji001可以查看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