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的粉絲朋友,學習了很多關于早期肺癌的影像學知識,今天我們一起回顧和學習一下這些早期癌症的病理學改變。當我們知道病理學的改變,更利于我們影像學的判定。不是專業的病理科醫生,不足之處請大家指導。
1.腺體前驅病變
包括有癌變潛能的非典型腺瘤性增生和原位腺癌。
非典型腺瘤性增生:
非典型腺瘤性增生是個毫米級的微結節,肉眼觀其色澤、質地接近正常的肺組織,很難辨認。
非典型腺瘤性增生
(1)非典型腺瘤性增生是由II型肺泡細胞或克拉拉細胞貼附于肺泡壁(有時貼附于呼吸性細支氣管)生長的一種異型增生性病變,可形成不明顯的假乳頭。
(2)病竈周圍的肺組織中沒有明顯的炎症和纖維化形成。細胞為單行排列,細胞間存有間隙,可見靴釘狀細胞和雙核細胞,但核分裂象極其罕見。
(3)非典型腺瘤性增生的另一個特點是:增生的細胞與周圍正常的肺泡壁相延續,并不像原位癌那樣嘎然終止( 非典型腺瘤性增生界限不清 )。
非典型腺瘤性增生,與周圍正常肺泡壁相互延續
巫醫生小結重點詞:細胞異型變、細胞為單行排列并可見細胞間隙、與正常細胞呈延續狀态界限模糊、無明顯的炎症背景。
(4)關于診斷的細節:
在診斷非典型腺瘤性增生時沒有低級别和高級别之分,因為區分兩者并不存在臨床上的實際意義。
單純地觀察細胞學形态幾乎沒有辦法區分非典型腺瘤性增生和原位腺癌;以0.5mm為界也不是絕對的标準,在診斷時應綜合考慮。
原位癌 指細胞嚴格的沿着預先存在的肺泡壁呈現 純貼壁的生長方式 。
1.非黏液型原位腺癌 :組織學上與非典型腺瘤性增生非常類似,二者均缺乏纖維化區和明顯的炎症背景,且均呈現嚴格的貼壁型生長方式。且由于密集的呈純貼壁生長的腫瘤區域忽然過渡到正常肺泡,使得界限非常清楚。
原位腺癌,貼壁密度,與正常肺泡分界清楚
但是,二者不同的是,原位腺癌腫瘤細胞更加密集、擁擠,缺少細胞之間的間隙 ,細胞一緻性/高柱狀;
與正常肺泡分界清楚
巫醫生小結重點詞:原位腺癌腫瘤細胞更加密集、擁擠,缺少細胞之間的間隙 ,細胞一緻性/高柱狀;純貼壁生長的腫瘤區域忽然過渡到正常肺泡,使得界限非常清楚。
2.黏液型原位腺癌 :
黏液型原位腺癌
常常表現為實性的結節 ,高柱狀的腫瘤細胞呈貼壁生長,核位于基底,胞漿内含有大量的黏液
黏液型原位腺癌
類似于杯狀細胞, 細胞核可以完全沒有異型性。
巫醫生小結重點詞:相對少見、常為實性結節,胞漿内含有大量的黏液,細胞核可以完全沒有異型性。
在診斷「原位腺癌」與「微浸潤性腺癌」的過程中,确定浸潤竈的存在尤為重要。
1.實性區域是尋找浸潤性生長方式的重點區域。
2.肺泡腔内是尋找乳頭、微乳頭的重點區域(與肺泡壁相連/脫落于腔内)。
3.準确認識乳頭、微乳頭以及腺泡等生長方式,才能與非腫瘤成分相鑒别。
4.在冰凍切片中,隻有完整的“腫瘤性”的肺泡腔内出現「上皮性細胞簇」或「微乳頭細胞」,才能肯定地判定為「浸潤」。
微浸潤性腺癌 是指孤立的小腺癌(≤3cm),以貼壁型生長方式為主,任何切面的浸潤成分直徑始終都≤5mm,常為非黏液型,黏液型罕見。
影像學:
微浸潤性腺癌的胸部CT表現為 小而不純的磨玻璃結節 。黏液型的微浸潤性腺癌在影像學上可能被描述為“逐漸增大的磨玻璃影”,如果是非黏液型,可能被描述為“磨玻璃樣、部分實性的結節,實性成分≤5mm”。 由于微浸潤性腺癌完整切除可望徹底痊愈,所以對于微浸潤性腺癌的判定标準也比較嚴格。
微浸潤性腺癌的判定标準(其中第1條和第2條必須滿足): ①腫瘤最大徑≤3cm,浸潤成分最大徑≤5mm。 ②沒有侵犯淋巴管、血管、胸膜,沒有腫瘤性壞死,沒有氣腔内播散(STAS)。 ③出現除貼壁以外的生長方式。 ④腫瘤浸潤到含有肌成纖維的間質中。 浸潤最容易出現的區域:實變/纖維化的區域。 2.當一個腫瘤内出現多個微浸潤竈時,判定浸潤竈直徑的方法:
當肺内出現多個獨立分散的病竈時,要對每個病竈分别獨立作出浸潤情況的病例報告。腫瘤最大徑<1cm( 如上圖,注意與浸潤癌的不同 ):貼壁為主,單個浸潤竈最大徑≤5mm,依然判定為微浸潤。
浸潤性腺癌:
腫瘤最大徑1~3cm,但其中一處浸潤竈的最大徑>5mm時:浸潤性腺癌,腫瘤的最大直徑為1.5cm,其中實變區域(浸潤成分)的最大直徑為6.75mm,故應診斷為浸潤性腺癌。
當肺内出現多個獨立分散的病竈時,要對每個病竈分别獨立作出浸潤情況的病例報告。
(部分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特别鳴謝:浙醫二院國際院區明州醫院病理科王陶陶老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