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科舉,奉行的是“學而優而仕”,但最為諷刺的是詩寫得最好的詩仙和詩聖都沒當過大官。如果說李太白官運不通,主要源于其不羁的個性,那官宦之後、脾氣不差的杜甫就顯得有些冤了。
杜甫一生沒做過什麼大官,客居長安直到43歲才當了河西尉這樣的小官,沒幾日又被貶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其實就是一個管着兵庫鑰匙的閑差。好不容易到45歲熬來了人生最大的一個官職左拾遺,卻又偏偏 是個谏官,正直如他,一不小心就觸怒了皇帝,被貶華州。這一切的遭遇,對他來說是打擊,但對詩壇來說則是大幸,畢竟種種惆怅郁結于心,便成了其平生1400多首經典。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杜甫的一封“辭職”詩,名為《去矣行》。這是杜甫在做曹參軍時所作,這個八品芝麻小官做得他十分來氣,于是揮筆寫下此詩,開篇10個字就豪氣沖天,句句狂傲不輸李白。
《去矣行》
唐.杜甫
君不見鞲上鷹,一飽即飛掣!
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
野人曠蕩無靦顔,豈可久在王侯間。
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
初讀這首詩,是當真沒想到詩出杜甫之首,就開篇的“君不見”,還以為是那寫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李太白所作。詩的一、二句“君不見鞲上鷹,一飽即飛掣”指的是放鷹人臂套上的雄鷹,每次吃飽後就翺翔而去,這是與三、四句中的堂上燕相比。在這10個字中,詩聖沒錢也一樣狂。後兩句中與雄鷹不同,堂上燕無宏圖大志,平日裡隻知道銜泥築窩,依附着主人家居住。
這兩句借鷹燕的不同生活習性,以雄鷹借喻有大志的君子,以堂上燕借喻攀附權貴的小人,用“飛掣”、“銜泥”的兩個動作,加上“君不見”和“焉能作”的語氣強調,頗為豪情地表達了自己不甘為燕的遠大志向。
接下來由物及已,在“野人曠蕩無靦顔”中詩人以“野人”自居,說自己是受不了約束的鄉野之人,臉皮又不夠厚,無法在王侯權貴中求生存。顯然在做這個曹參軍時,杜甫是受盡了閑氣的,再看看那些隻會溜須拍馬的厚臉皮小人,詩人内心的憤懑并非“懷才不遇”4個字那麼簡單。
最後兩句是用典,不做這份差事卻又生計無門,于是想起了藍田山上“古人餐玉”的辦法,也就是不吃飯每天取出美玉食之。這顯然是無奈的玩笑話,隻是除此之外詩人還能怎樣。
從全詩來看,除了第一句的豪情,越往後看我們越發能感受到詩人的無奈,隻是在這種無奈中我們仍能感受到來自詩聖不一樣的狂傲和灑脫。在這份灑脫背後,沒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的底氣,畢竟李白寫這首《将進酒》時,或許還有當年唐玄宗”賜金返還“給他的萬金,再加上兩任妻子都是宰相孫女,千金對于他來說或許真的不算什麼。但家道中落的杜甫,卻一生落魄,甚至發生了餓死幼子的悲劇。
有一種灑脫和狂傲是源于天性和底氣,或許李白就是這種;而有一種灑脫和狂傲則是個性使然,杜甫毫無疑問是這種。很難說孰高孰低,但都讓人佩服不已。昔日陶淵明道:” 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杜甫這首辭職詩就是最完美的诠釋,佩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