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孟琢(博雅小學堂主播)
上幾講我們給大家講到了與頭部有關的漢字,由頭部講到了五官,我們給大家講了“目”,眼睛,講了“自”,鼻子,講了“耳”,耳朵。我們從上往下,今天該講嘴巴了。嘴巴裡面有什麼呢?嘴巴裡面有牙,所以這一講我們給大家講三個和牙有關的漢字,“牙”、“齒”,還有“穿”。
一、牙:口腔後面的大牙
我們先看這個“牙”字。大家看,這是“牙”的古文字形體。這個字在金文中,上面一個牙,下面一個牙。這個字很可能取象于動物的獠牙,兩個牙緊密相扣,咬得死死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形體。這是《說文》裡的小篆,這個字顯然是從金文發展并且規整而來的。
那麼許慎是怎麼解釋牙的呢?《說文》說牙是“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牙是牡齒,這兩個齒怎麼樣呢?“上下相錯”,也就是上下緊緊地交錯着。
這裡頭有一個問題,什麼叫“牡齒”呢?“牡”就是過去的大公牛。公牛的體型很大、很健壯,于是就引申出“大”的意思。比如“牡丹”,“丹”是紅色,“牡”就是大,所以牡丹最開始的意思就是大紅花。牡齒不是一般的牙,它是大牙。今天我們說牙,一般說門牙,指的是我們(口腔)前面的牙,後面那些似乎叫齒。但是在古代恰恰相反,牙指的是後面的大牙,所以叫做牡齒。
二、齒:門牙
那麼說到“牙”,它和“齒”是相對而言的。為什麼說“牙”指的是後面的大牙,“齒”指的是前面的門牙呢?大家一看“齒”的古文字形體就非常清楚了。
我們看,這是甲骨文中的“齒”,一張嘴,裡面有幾顆凋零(殆盡所剩無幾)的門牙。你覺不覺得很奇怪,古人的門牙好少,這個字才有兩顆,是不是古人造字的時候,懶得畫那麼多門牙?不是的。我們看甲骨文中有各式各樣的“齒”,一顆牙、兩顆牙、三顆牙,這顆牙還壞了,長在嘴唇外面了。
甲骨文中各式各樣的“齒”
1.茹毛飲血弄壞了古人的牙
甲骨文中的“齒”最多的隻有四顆(牙)。這說明古代沒有牙刷,沒有牙膏,沒有牙醫,而且他們的飲食,所謂茹毛飲血,他們的飲食加工非常的不充分,有的時候肉也很難煮熟。所以古人的牙的健康情況其實是很差的,古人的牙經常是壞的。我們說“牙好胃口就好,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因為牙不好,所以古人的壽命也比較短。所以看到這個“齒”字你就知道,在古代無論是男孩、女孩,他們的牙都不怎麼樣。有時候你看到一個非常帥的小夥子、非常漂亮的小姑娘。但是(他們)不能笑,一笑,就是這個樣子,就是缺牙的樣子。
2.古人認為,齒的實質是骨頭
我們看“齒”,看甲骨文的形體就清楚,這個字指的是前面的門牙。這個字發展到《說文解字》,從一個象形字變成了形聲字。《說文解字》的“齒”和我們今天“牙齒”的“齒”就很像了,它是繁體字“齒”的直接來源。你看這個字,下面是一個“口”,裡面有牙的形狀,上面添加了一個“止”,“止”是它的聲符。所以這個字是一個形聲字,下面像齒牙的樣子,上面是聲符,“止聲”。
《說文解字》對“齒”的解釋——裡面有一個比較生僻的字——“口龂(yín)骨也”。這個“龂”其實就是咬,就是嘴裡用來咬的那個骨頭。他認為齒的實質是骨頭。
3.屐齒和梳齒
牙和齒,嚴格來說是有區别的。齒指的是前面的門牙,牙指的是後面的大牙。但是如果籠統地說,牙和齒也沒有什麼區别,都指的是我們口中的牙,就這麼幾顆牙也沒有必要一定把它區分開。
齒指的是牙,所以那些像牙一樣齒牙交錯的東西,古人也用“齒”來指稱。比如說古代有一種鞋子叫做“屐”,今天有一些木拖鞋,或者是日本人穿的那個鞋就是這個屐。底下一道一道的木頭,就像牙一樣,那個叫做屐齒。還有梳子,梳子中間一道一道又隔開的,那個叫做梳齒。
4.“應憐屐齒印蒼苔”
我們小的時候應該學過葉紹翁的《遊園不值》。這個“不值”不是說不值得,而是沒有碰到自己的朋友。他說什麼呢?“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我們這位詩人有一顆非常纖細的、非常柔軟的心靈,他對于大自然的各種各樣的存在都心存關愛。他穿着木屐,會覺得于心不忍,為什麼呢?我這個木屐,這個硬硬的像牙齒一樣的鞋,踩在蒼苔之上會不會把蒼苔踩疼了。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種詩人的柔情。
5. 唇亡齒寒,馬齒徒增
“齒”是牙,所以古代養牛養馬的時候,牛和馬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每年生出一顆牙,所以人們怎麼樣去判斷牛和馬的年齡呢?就去看它們有幾顆牙,數牙齒來辨别它的年齡。古人叫做“馬齒”。所謂“馬齒”就是馬牙,馬牙指的是馬的年齡。在《春秋榖(gǔ)梁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晉國的國君晉獻公想要攻打虢國,虢國和晉國之間隔着一個虞國,于是晉國就去向虞國借路。借路的時候給他(虞君)送上寶貝,送上美玉,送上寶馬,送上一匹千裡馬。這時虞國的大臣(宮之奇)說:我們和虢國的關系是互相幫助,相互依存。他用了一個成語,跟牙齒有關,叫做“唇亡齒寒”。虢國就像我們的嘴唇一樣,我們是裡頭的齒。嘴唇壞了,牙齒就會首先覺得寒冷。這裡的齒指的就是門牙。
晉國假道伐虢示意圖
但是虞國的國君沒有聽他的,喜歡這個玉璧,喜歡美玉,喜歡千裡馬,就收下了禮物,(并且)借路給晉國。結果晉國把虢國攻打下來之後,馬上回兵滅了虞國,之後把當初送給虞君的馬和玉璧都拿回來。(回來以後)跟晉獻公彙報,說東西我們都搶回來了,璧還是這樣,但是馬齒加長,馬的牙增多了。也就是說變化在于馬變老了。我們看這個故事裡頭的典故都和“齒”有關。
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
6.序齒
齒是用來計算馬的年齡的,它也可以計算人的年齡。在過去排座次的時候有一個規矩,叫做“朝廷序爵,鄉黨序齒”。在朝廷裡頭誰的地位高誰在前面。但是在鄉裡鄉親聚會的時候就要“序齒”。“序”是排列,“齒”是牙。不是說比誰的牙多誰在前面,而是誰的年齡大誰坐在前面。所以序齒就是按照年齡的長幼排序。這裡的齒指的正是人的年齡。
三、穿:老鼠打洞
講完了齒我們再看一個由牙組成的字,那就是“穿”,“穿”這個字我們看,上面是一個“穴”,下面是一個“牙”。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用牙來打洞。所以《說文解字》說,“穿,通也,從牙在穴中”。就是洞穴中的某一種動物,用牙來把這個洞穴給打通。這是什麼動物?小朋友們一定能猜到,這個其實就是老鼠。
所以“穿”這個字,把一個東西穿過去,它其實取象于老鼠打洞的形體,這也就是《詩經·周南·行露》說的,“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說老鼠沒有牙?否則我的牆壁是怎麼樣被打通的?由老鼠打洞造了這個“穿”字,穿過、穿透、橫穿、縱穿,這裡的“穿”一開始都和老鼠密不可分。小小的老鼠,它用牙打洞的特點,也進入了我們的漢字。
總結: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今天給大家講了“牙”,講了“齒”,講了“穿”,我們的重點是“齒”。“齒”在古代指前面的門牙,它和人的年齡、動物的年齡都密不可分。所以我們要知道,小朋友将來和爸爸媽媽、和家長一塊兒出去玩,上車的時候誰先上呢?我們要讓老年人先上,讓爺爺奶奶先上車。這種規矩叫做序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