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俞伯牙鐘子期台詞?我查詢了成語高山流水幾個版本的典故釋義,均是大同小異與馮夢龍《警世通言》中卷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相比,無疑後者蘊含了更多耐人尋味的細節,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立體,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有關俞伯牙鐘子期台詞?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查詢了成語高山流水幾個版本的典故釋義,均是大同小異。與馮夢龍《警世通言》中卷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相比,無疑後者蘊含了更多耐人尋味的細節,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立體。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講的是春秋戰國時代,楚人俞伯牙在晉國為官,讨了份差事出使楚國,順便遊山玩水探親訪友。辦完公事,臨别之際,伯牙忽悠楚王說他有“犬馬之疾”,無法騎馬,必須坐船才好上藥。
楚王允了,你說啥就是啥吧,客客氣氣安排了兩艘大船。一行人浩浩蕩蕩,仆從都單獨坐了一船。
——伯牙說的這個病我查了一下資料,沒有具體所指。我猜測痔瘡的可能性極大,畢竟終日坐着操琴,堪比程序猿。楚王有求必應的做法,讓我一度懷疑楚國當時是晉國的屬國。
中秋之夜,伯牙一行被大雨逼停于一處懸崖之下。雨止雲開後,明月高懸。伯牙骨子裡還是風雅的,技癢難撓,遂焚香撫琴。一曲未終,弦卻斷了!伯牙據此推斷有人埋伏在周圍,不是想刺殺就是想打劫。人多勢衆的,怕啥,搜山搜山。
——到這裡有點玄幻或武俠的味道了,此琴絕非凡品啊。而鐘子期出現的時間背景,埋下了其早逝的伏筆。
鐘子期在灌木叢裡蹲不住了,施施然出來和俞伯牙見面。随即進行了一番後人津津樂道的對話。
此時伯牙對腰裡别着斧頭腳上踢着草鞋的的子期,是有點瞧不上的。偏偏子期言談舉止不卑不亢,見了大官不肯跪,還不告而坐,搞得伯牙有點下不了台。面對有點楞的子期,伯牙喜怒不形于色,耐心問了子期他所撫之琴有何來曆,有甚妙處。子期說講起來有點長有點啰嗦,怕耽誤伯牙行船趕路。伯牙說無妨,講得有道理,官都可以不做,何況行程快慢這點小事。
——讀到這裡我同樣充滿好奇。文中用了大量的筆墨,借子期之口,描述了這把琴的不同凡響。我猜到它會很猛,沒猜到會這麼猛。
鐘子期侃侃而談,道出了這把琴的由來。具體細節不在此贅述,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原著。隻需知道,參與造琴的人物有:伏羲氏、鳳凰、工匠大師劉子奇、堯舜、周文王、周武王等。
——用現在的說法是,大咖雲集。
這把瑤琴的用法還特别講究,有六忌、七不彈、八絕。其中七不彈是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
——為什麼單獨列出七不彈,因為“不遇知音者不彈”,跟本故事有關。可是伯牙子期相遇之前,伯牙未曾遇到知音,他怎麼就彈了呢?
伯牙看子期對答如流,疑他是死記硬背套知識點的死闆批評家。提出由自己撫琴,讓對方根據琴音推測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子期沒有讓伯牙失望,二答二中:伯牙志在高山,便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即答“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由來了。
服啦服啦。伯牙将鐘子期奉為上賓,把酒言歡。問到子期為何身負大才,竟然不求功名。子期的答複是身為獨子,雙親年邁,隻能是砍砍柴才能過一下日子這樣子。反正走不開就是了。就算做到位列三公,仍然比不上親自侍奉父母于跟前重要。
——對于子期的回答,我要打個問号。贍養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種,有能力掙大錢過上富裕安穩的日子,為何要拉着父母過窮日子?還是反過來父母拉着兒子不給出遠門?子期是否有愚孝的嫌疑。
俞伯牙卻沒有多想,感動得一塌糊塗。越聊越是激賞,拉着子期就要拜把子。子期拗不過伯牙,欣然從了。至此得知伯牙當時年齡為四十左右,子期二十七歲左右。
——二十七歲雙親已年邁,這是老來得子麼。難怪不肯輕易放走。既如此,子期徹夜不歸,父母不得愁死了。
伯牙與子期一夜暢聊。伯牙意猶未盡,邀請子期同遊數日。子期婉拒,理由是“父母在不遠遊”。伯牙建議先禀過雙親,告知出行目的地,此即“遊必有方”。子期仍是不置可否。伯牙無奈,隻好相約明年中秋再聚。淚别之前送了子期兩條金條。
——這半路兄弟愣是處得!
光陰似箭,翌年中秋。伯牙專門請了假,回到老地方等子期。久等不來,懷疑是否換了不同的船導緻兄弟認不出。
——一年一艘船,伯牙可以啊。可以看出,伯牙的硬實力是杠杠的。提攜子期這個結拜兄弟,輕而易舉。
伯牙想起去年相識是因為琴音。遂立刻焚香,撫琴。未曾想弦音凄切,頓覺不妙,兄弟攤上事了。
——此琴頗具靈性。想知道哪裡有賣。
伯牙輾轉難側,天一亮即登岸,按子期去年所留住址(集賢村)一路尋去。路上遇一老頭,攀談之下,發覺老頭即為子期的父親鐘公。繼而驚聞子期已于數月前病逝。原因竟然是子期用伯牙所贈黃金,購置書籍。白日負重砍柴,晚上自學攻讀,心力耗損,不治身亡。
——鐘公竟不知道勸上一勸。唉,想起伯牙子期崖邊的相遇,也是因為子期砍柴晚歸,躲避暴雨,無意聽到了伯牙的琴曲,才有此機緣。
子期死前懇求父親,将他葬在江邊,為了踐行與伯牙的約定。伯牙在鐘公的帶領下,來到墳前,不覺悲從中來,放聲大哭,驚動了周圍百姓。當知道痛哭的人是朝中大臣後,衆人更是争先恐後上前圍觀。伯牙沒有準備祭品,便撫曲一首,以作吊唁。衆人聽罷,大笑鼓掌。
——我想起一句話,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旁人的表現,震驚了悲痛欲絕的伯牙。伯牙轉頭又問鐘公,是否知道他所奏的是什麼曲子。鐘公表示不知。伯牙有點絕望,頃刻寫了一首短歌,朗誦出來: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複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曆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複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唱罷,伯牙割斷琴弦,摔碎琴身。随後,取出黃金四十兩,一半贈予鐘公夫婦補貼家用,一半為子期購買墓地。并許諾此次回朝即辭官返鄉,再将鐘公二老接回家中,頤養天年。
讀到這裡,我擊節而歎。得遇伯牙,乃子期之幸!伯牙是真名士。技藝高超,性情灑脫,待人至誠。
技藝高超不必多言。性情灑脫待人至誠,文中多處可證。假借“犬馬之疾”攬勝探奇,不顧水路遙遠;為聽琴理可棄官不做;談得投機立馬拜把子;神品瑤琴說摔就摔了;更不用說黃金糖果一樣撒出去;因子期說過位列三公不如親自照顧父母,就真的辭官為兄弟父母養老去了。
反觀子期,比伯牙年輕十多歲,思慮不夠成熟。口口聲聲不能遠離父母,卻又和伯牙聊了個通宵達旦。有聽音的天賦,但無實際拿得出手的才學。被伯牙激起了功名心,過度學習熬壞了身子,以至于白發人送黑發人,無法為兄弟踐約,無法為父母盡孝。
伯牙子期的相遇是美好的,結局是令人扼腕歎息的。
最後,我還有一點疑問,子期深厚的樂理知識,到底是何人所授?書中可知,他父親略懂音律,自己砍柴的錢隻夠生活。或許,“集賢村”這個地名藏着答案吧,聽起來就覺得會有高人隐居其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