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公考言語理解易混詞彙

公考言語理解易混詞彙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8:56:22

公考言語理解易混詞彙(20個公考必備易混詞)1

1.“截止”和“截至”怎麼區分?

答:“截至”可帶賓語,可以說“截至九月十日”。

“截止”不能帶賓語,不宜說“截止九月十日”。“截止”常出現在偏正結構中,例如“截止日期”“截止時間”,也可以說“九月十日截止”。

2.“制定”與“制訂”的區别。

答:如果是将要或已經進行,宜用“制定”。如果是正在進行,宜用“制訂”。

例如:(1)去年制定了三個方案。(2)明年将制定有關規定。(3)他們正在制訂相關措施。

3.做作業,做是動詞;作總結,為什麼不用“做”?

答:如果後面的詞語是名詞,用“做”。如“做秘書”“做粉條”“做椅子”。

如果後面的詞語是動詞,用“作”。如“作調查”“作處理”“作分析”“作總結”。

但“做工作”中一般習慣用“做”。

4.的、地、得的用法。

答:在書面上,“的”是定語的标志,“地”是狀語的标志,“得”則是補語的标志。

例如:(1)這是老王的皮包。(2)小李愉快地接受了任務。(3)他把問題說得一清二楚。

5.“制定”和“編制”的用法?

答:“制定”有“定出”的意思,适用範圍廣。“編制”是“根據資料做出”的意思,适用于“根據資料來做出規程”等,比“制定”适用範圍小。有時二者都可用,但表達的側重點不同,用“制定”側重于“定出來”,而用“編制”側重于“使用資料來做出”。

6.“平台”“載體”“形式”“渠道”這些詞的區别。

答:“平台”指某種環境、條件或形式等,如:“我們借用這個平台來宣傳一下環保。”

“載體”指“承載其他事物的事物”,如:“語言文字是信息的載體。”語義側重于“承載某事物”。

“形式”指事物的形狀、結構等,如“組織形式”“不同的藝術形式”“各種宣傳形式”。

“渠道”現在常表“途徑”的意思,例如“通過這樣幾個渠道跟他們聯系”。

7.“主管”和“分管”有何區别?

答:從表達來說,語義側重點或者說強調點不同。“分管”是“分工管理”的意思。說“分管”時,側重于在領導班子中的“分工”。“主管”是“負主要責任管理”的意思,側重于某領導所擔負的主要責任。

8.“法治”與“法制”區别是什麼?

答:叙述中跟“人治”對應時,用“法治”。側重于“法律制度”時用“法制”。

9.精減與精簡有什麼區别?

答:“精減”與“精簡”意思差不多,“精減”側重于去掉不必要的,如精減人員,“精簡”側重于去掉不必要的後,更精幹,如精簡機構。

10.“像”和“象”的區别是什麼?

答:做動詞,表示有某種類似之處,用“像”,如他像他哥哥。“象”指“大象”,也常用于“象棋”“象牙”“象形”等名詞中。

11.對策、措施和方法的區别是什麼?

答:“對策”側重于“應對”某個問題的策略或辦法。“措施”側重指針對某種情況而采取的處理辦法,多用于較大事情。如“針對這類情況,已制定好若幹措施”。“方法”使用範圍比較廣,表示“門路、程序”等。

12.“意見”與“建議”的差别在哪裡?

答:“意見”側重于述說自己的看法、想法等。而“建議”則側重于就某個問題的處置,提出自己的主張。

13.“度”和“渡”怎麼區别使用?

答:“度”主要用于時間方面,如用“度過假期”“歡度春節”。“渡”用于空間方面,主要指從水面上經過,如“渡過長江”“渡過湖面”“遠渡重洋”。“渡過難關”是比喻性說法,是個特例,其中要用“渡”,但是這一說法不宜類推。

14.“爆發”與“暴發”如何區别?

答:兩個詞都有突然發生的意思,主要是搭配對象不同。比如,“爆發”用于“爆發戰争”“火山爆發”,“暴發”用于“山洪暴發”“傳染病暴發”“暴發戶”。

15.應該寫“排名第一”還是“排名第1”?

答:都可以。要注意在一篇文章中,采用漢字數字還是阿拉伯數字,最好前後一緻。

16.“展開”和“開展”的區别在哪裡?

答:就搞活動而言,側重點不同。“展開”指以較大規模進行活動,“開展”指活動從小到大搞起來。

17.“申明”和“聲明”有什麼不同?

答:側重點不同。“申明”指鄭重說明,“聲明”指公開表明。

18.“暫行”和“試行”有何區别?

答:“暫行”指暫時實行,“試行”指先這麼做試試。

19.“改善”與“優化”的區别是什麼?

答:語義側重不同。“改善”側重于改變原有情況,使得情況好一些;“優化”側重于在多種情況中進行選擇,使某事物更優良。

20.是“磨練”還是“磨煉”?

答:應當寫“磨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