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朋友來西安,我們會開着車帶他繞鐘樓慢慢轉三圈,笑稱隻有鐵哥們兒才會轉三圈,一般朋友隻轉一圈。
鐘樓是西安的中心, 從東南西北延伸出四條大街,也是以此為中心,縱橫交錯的棋盤式街道延展開來, 無論從四條街的哪一角度來看,鐘樓都是完整的。
鐘樓初建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至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28年) , 由于西安城的擴建和随之而引起的市中心的東移 , 才把它移建到了現址。移建時,“ 樓維築基外, 一無改創 ”,可見當時建造技術的發達。鐘樓雖然經過一度拆遷 、 重建以及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 的重修,仍屬于明初的原構。今天的鐘樓,已經過了六百多年的風雨洗禮。
鐘樓由地平至寶頂通高36米( 包括基座,高8.6米) , 其基座為正方形, 每邊長35.5米,面積為1377. 64平方米。堅實平 穩的磚台基座和上部四面空透帶柱廊及玲珑剔透的木結構樓閣形成了鮮明的虛實對比和體型上的對立統一 。 由于精巧的藝術構思和形制特點,望着鐘樓,會感到視線的橫向擴大是無窮的。直入青雲的綠色琉璃瓦的四面坡攢尖頂和攢頂下面的三層橫向綠色琉璃挑檐的逐層向上收進 , 顯示出樓身的層次分明和高大宏偉 。鐘樓的建築是“ 五間七”的取形 , 重檐窩拱 , 攢頂轉角 , 在木結構的構造技術上 , 既成熟地應用了唐宋的建築法則 , 又有不少改革和創新 。
鬥拱尺度變小,但更為華麗 ;翹角飛檐挑得少了 , 可是很明朗而無重濁感 ;屋面的坡度較唐宋的起架高 , 仰視的角度更為合理 ;檐下的紅柱不是按系統的排列,而是間有跳動 , 避免了重複過多的單調感,顯得格外優美和有節奏感。
鐘樓共有二層 , 從底下的磚台階踏步上到磚基座的大平台而進入下面的大廳, 上有方格采畫藻井 , 大廳四周暢通大平台 , 由廳内東南角的扶梯盤旋登上樓的二層大廳。廳的四壁均有門通往外面的回廊 , 走出廳外,便可閱覽全城。曾經站在鐘樓,眼目所及是低矮的房屋,極目遠望便可以看到大雁搭。
曾經的鐘樓周圍并沒有川流不息的車輛,但她始終處于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帶。和平時期,傳來洪亮的鐘聲,陪着西安的人們迎接充滿希望的新的一天。戰争時期,鐘樓的最高處傳出刺耳的警報聲,人們奔走相告、惶恐不安,鐘樓甚至也曾被改造成軍隊、監獄,成為市民不敢靠近的禁地。
直到建國後,鐘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新得到應有的禮遇 。在西安遠遠落後于沿海城市時,灰撲撲的城市裡,鐘樓的的雕梁畫棟也黯淡無光,而當西安迎來新的發展,鐘樓也重新身披華服,作為古都的代言人展示着她獨特的魅力。每逢重要的節日鐘樓都被精心地裝飾,人們經過西安的中心地帶,便會看到這座曆經六百餘年風雨洗禮的古老建築,她在和大家一起慶祝新的勝利和繁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