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産隊裡分東西
文/任成印
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村,所有的生産資料包括農具、牲畜、化肥、儲備糧等都屬于生産隊所有,農民家庭所需的生活資料如糧食、油料、菜等都是隊裡分配的。
那時的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結合。平時出工記工分,年終根據工作量結算。但幾乎所有的生活資料都是根據家庭的人口數分配,印象最深的是分油和分菜。
小時候家裡盛棉籽油的罐子
那時隻有棉籽油,這種油很香,但色黑,炒菜、炸果子都是黑乎乎的,有些難看。記得生産隊分油的時候,各家各戶都争先恐後地拎着自家的油罐子到隊裡的倉庫前排隊,有些排在後面的人幹脆将油罐子放在隊列中,自己則蹲在旁邊等着。有趣的是,各家的油罐子有大有小,各式各樣,從大小就能夠判斷出這家的人口數,一口人的家庭罐子隻有一個手掌高,而十幾口人的大家庭則是高過膝蓋的大罐子。我家那時六口人,是中等罐子,大約一尺來高。這一罐子棉籽油一家人要吃上一年時間,所以平時很少炒菜,更甭提炸果子了。隻是在生病時才能吃到“炸面托”。平時放學後在玉米窩窩裡放點鹽,澆上點熟棉籽油,俗稱“油窩窩”,那就是難得的美食。
生産隊的菜園
記得生産隊牛棚東邊有一塊隊裡的菜地。生産隊曾指派我父親負責種菜,我放學後也經常到菜地裡玩耍。種的蔬菜有菠菜、西葫蘆、茄子、柿子椒、黃瓜等等。有一年種了一片西紅柿,因沒有經驗,西紅柿長得很慢,也不紅。最後就把青色的西紅柿摘下來分了,不過,那種又小又青的西紅柿吃起來酸酸的,還别有一番風味!有些社員路過菜地時摘一個茄子,就着大蔥吃得津津有味!我沒敢摘過,那畢竟是集體财産,更何況父親還是那裡的園丁。
每天下午隊裡收工時,社員們都會到牛棚外的打麥場上領菜。父親先把成熟的菜采摘下來,然後過秤,以總重量除以全隊的人口數,就算出一個人合多少斤。最後再按照各家的人口數一堆一堆地分出來。從一口人到多口人依次排列。有時候菜比較少,就用眼睛估摸着分。如果是分黃瓜就簡單了,一口人2根,兩口人4根,依次類推。
關注滹沱讀書會,我們一起讀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