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老屋旁龍眼樹上一串串熟透了的果子芬芳誘人,吃上一口,那口感味道是北方人不曾體會的鮮嫩多汁。
龍眼樹在南方太過常見,容易得到便不珍惜也好,“凡爾賽”也罷,南方朋友話語中每多一分對龍眼的無所謂,北方朋友便多流一份口水。
試想一下,若北方人住這南方老屋,為那口鮮嫩多汁,莫說七月半,估計六月底樹上就見不得果了。
吉慶日,新床鋪喜被,幹褐的桂圓同紅棗、花生、蓮子一起被撒在喜被之上,古今一年年送給一對又一對新人“早生貴子”的祝願。
即便在南方一些地區鮮龍眼也稱桂圓,但到了北方桂圓通常指的是幹制龍眼,“貴”字便取于此。
從南到北,失去“鮮嫩多汁”變桂圓的龍眼,當然不隻是給北方人送去一句祝福,也會有朋友在尋常時愛那一份甜蜜,不誇張的講我一口氣就能吃一斤。
不過桂圓雖好,我仍還是對龍眼樹上的“鮮嫩多汁”魂牽夢繞,想必同我一樣的北方朋友會有不少。
由南到北,從龍眼到桂圓,隻因鮮龍眼實在是不耐儲存。
白居易說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龍眼也大抵就是這個情況,成熟采摘後,若在常溫環境下,一兩天内果皮就會發生褐變,三四五日後果肉便失水變質,此時幹癟的果肉,可不是甘甜勁道的桂圓幹。若是放置一周以上的時間,那基本就失去了食用價值。
有不少朋友瞧了龍眼棕黃色的果皮,實在想不通,在如堅果殼質地的果皮保護之下,其果肉怎麼能這麼快就會變質。
但事實上造成龍眼不耐儲存、易變質等問題的一部分原因就出在它看起來能放很久的果皮上。
龍眼為什麼容易變質?龍眼别名桂圓、益智、荔枝奴、圓眼等,是無患子科龍眼屬多年生常綠喬木的果實。
龍眼果實由黃褐色的果皮(不同品種果皮顔色略有區别)、透白肉質的假種皮、紅褐色的種子組成,消費者吃的果肉其實是龍眼的假種皮。
龍眼黃褐色的果皮,雖看上去密不透風,好像能保護果肉一樣,但事實上龍眼的果皮很薄,果皮外凹凸不平、蠟質層較少,另外其果皮細胞排列疏松且沒有形成連續的栓質層(栓質層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分蒸騰,保護果實免受惡劣條件的侵害)。
凹凸不平的果皮還會帶來兩個問題,其一是縫隙間容易積累髒物和病原菌,其二是較大的表面積會加速水分的蒸發。
總得來說龍眼果皮的特殊結構,使它的保護作用并不是那麼明顯,因此龍眼果實被采收後,果皮很容易發生褐變,降低其商品性。
疏松排列的細胞、積累細菌的縫隙、較少的蠟質層和不連續的栓 質層,滿足了微生物的生存條件,給了侵入果實的機會,從而加速了龍眼果肉的失水變質。
而除果皮這一影響因素外,以下這三種因素也是造成龍眼不耐儲存的重要原因。
不耐儲存的龍眼,隻能把鮮嫩多汁留在南方,隻給北方送去一句“早生貴子”,如此這般産業發展面臨着較大的困局。
龍眼産業要發展,“鮮嫩多汁”要更多地送往北方龍眼樹為我國南方的特有樹種,原産于我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曆史,當前規模栽培于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份。
我國是世界上種植龍眼面積最大的國家,據FAO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我國龍眼的栽培面積約在470萬畝左右,2020年國内龍眼總産量在200萬噸以上,體量相當龐大。
據廣西龍眼協會稱,90%的龍眼鮮果都在南方市場銷售,南方鮮果市場已多年出現龍眼過剩的局面,看看今年龍眼的價格,大家就明白了。
可能有朋友會說龍眼變桂圓,一樣能賣一個好的價格,産業照樣能發展,農民依舊能有個好收益,但事實并非如此。
關于這一個問題,我不講得過細,聊兩點供大家參考
其一,龍眼一旦要走加工這條路,從事種植的農民朋友就會完全喪失定價權,我舉個我見到的例子,某地一大型龍眼加工企業,兩天不收貨,當地的龍眼收購價格就開始下跌,别管是否有意壓價,反正果子熟了不等人。
其二,就要聊聊龍眼的第二大生産國泰國,我國是泰國龍眼的主要進口國,相對于國産龍眼來說,泰國龍眼具有較高的價格優勢,大規模上市時,其收購價格也就是國産龍眼的50%——70%左右,因此我國的桂圓加工廠,更鐘情于泰國龍眼。
所以總得來說,打開北方龍眼鮮果市場就變得尤為重要,特别是當前基本處于空白的北方二三線市場。
而要确保不耐儲存的龍眼能夠确保鮮嫩多汁的供給北方市場,那就要擁有優良的保鮮技術。
其實當前龍眼保鮮技術并不是沒有,不然北方一線城市市場也不會有龍眼銷售了,但是可見的北方龍眼的銷售價格要遠高于南方市場,多花的錢就是運輸和保鮮。
所以我們要着力發展的是廉價高效的龍眼保鮮技術。
這話很空,但是有什麼辦法呢?
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農村生活、植物科普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依農看天下會把我了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原創不易,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贅述不詳,歡迎探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