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所以能創造和發展出文明,就是因為我們敢于探索周圍的環境。我們大膽地探索地理環境,征服了海洋、山脈和荒漠。我們編纂了世界地圖,對生物、岩石和化石進行編目分類。同時,我們開始以科學的方式探索環境,試圖知道萬物的起源、組成、分子結構和演變過程。我們研究哲學,思考宇宙和萬物的存在。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光是如何形成的。
1.光的産生光的本質是一種處于特定頻段的光子流。光源發出光,是因為光源中的電子獲得額外能量。如果能量不足以使其躍遷到更外層的軌道,電子就會進行加速運動,并以波的形式釋放能量。
光通過棱鏡
光的産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熱效應産生的光。太陽光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周圍環境比太陽溫度低,為了達到熱平衡,太陽會一直以電磁波的形式釋放能量,直到周圍的溫度和它一樣;第二類是原子躍遷發光,熒光燈燈管内壁塗抹的熒光物質被電磁波能量激發而産生光,此外霓虹燈的原理也是一樣,原子發光具有獨自的特征譜線,科學家經常利用這個原理鑒别元素種類;第三類是物質内部帶電粒子加速運動時所産生的光,譬如,同步加速器工作時發出的同步輻射光,同時攜帶有強大的能量,另外,原子爐發出的淡藍色微光也屬于這種。
2.光的傳播光是輻射,是電磁波,是光子束,是能量,是質量。光源發出光,是因為光源中電子獲得額外能量。如果能量不足以使其躍遷到更外層的軌道,電子就會進行加速運動,并以波的形式釋放能量;反之,電子躍遷。如果躍遷之後剛好填補了所在軌道的空位,從激發态到達穩定态,電子就不動了;反之,電子會再次躍遷回之前的軌道,并且以波的形式釋放能量。簡單地說,光是沿射線傳播的,光的傳播也不需要任何介質,因為電磁波的傳播不需要介質。但是,光在介質中傳播時,由于光受到介質的相互作用,其傳播路徑遇到光滑的物體會發生偏折,産生反射與折射的現象。另外,根據廣義相對論,光在大質量物體附近傳播時,由于受到該物體強引力場的影響,光的傳播路徑也會發生相應的偏折。
3.有關光的實驗我們可以從“楊氏雙縫實驗”中得知,光是一種波,因為光波在通過兩條平行的縫隙後發生了自我幹涉,波峰與波峰相遇的地方亮度就會增強,波峰與波谷相遇,亮度就會減弱,于是就出現了明暗相間的條紋。1887年,赫茲發現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給出了合理解釋,按照粒子說,光是由一份一份不連續的光子組成,當某一光子照射到對光靈敏的物質上時,它的能量可以被該物質中的某個電子全部吸收。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後,動能立刻增加;如果動能增大到足以克服原子核對它的引力,就能在十億分之一秒時間内飛逸出金屬表面,成為光電子,形成光電流。單位時間内,入射光子的數量愈大,飛逸出的光電子就愈多,光電流也就愈強,這種由光能變成電能自動放電的現象,就叫光電效應。
[1] 茜爾維·沃克萊爾.與宇宙對話[M]. 北京聯合出版社,2019.PP.145-148
2120213176 徐研 (指導教師聞新)
2022年5月4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