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是中國最會調教演員的導演,也是“最會誇人”的導演。
對他的曆任女主角,他從來都不吝贊美之詞。
說到鞏俐,他毫不避諱地稱贊:
“她是中國最好的女演員。”
談及章子怡,盡管不太認可對方的野心,但他還是會巧妙地評價:
“非常聰明,進取心極強。”
提起倪妮,他也會飽含期待地說:
“她是一個新時代的新類型,前途不可限量。”
至于周冬雨,就更不必說了,他曾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表揚:
“她天生就是為大銀幕而生的。”
就算是備受争議的劉浩存,他也會極力誇獎:
“宇宙都攔不住你。”
可唯獨在評論那個,将他從人生低谷送上職業分水嶺的女演員時,他卻一改往日的溫和,言辭犀利地說:
“長得不漂亮,身材也不好,不适合當演員。”
“(拍了這部電影)這件事不能改變你的命運。”
而在圈外,她一度被稱為“最醜謀女郎”。
她沒有像鞏俐、周冬雨一樣, 和張藝謀合作多次,甚至就隻演了這一部電影。
可就是這部電影,讓她人生偏離原先軌道,徹底發生了變化。
而後發生的一連串變故,更是超乎她的意料。
女孩名叫魏敏芝。
她和大導演張藝謀的相識,算是一段“奇妙的人生經曆”。
現在回過頭看,幾乎難以複制。
那個時候的張藝謀,年近50,卻迎來了人生低谷。
雖然在此之前,他早就憑借《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挂》和《活着》等一系列頗具民族反思性的電影,成為了享譽國際的著名導演。
但是,随着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推進,觀衆對他的現實主義影片,逐漸失去了興趣。
與此同時,他的靈感缪斯鞏俐,跟他分道揚镳。
他的父親,也因為過于擔憂他的事業和婚姻問題,導緻病情加重,在他出國工作期間悄然去世。
一時間,事業、感情和家庭頻出危機的張藝謀,陷入了自我懷疑當中。
直到看了一本名為《天上有個太陽》的小說,他才重振旗鼓,進入了新一輪的創作當中。
這本小說,出自援疆教師施祥生之手。
講述了一位臨時的鄉村代課老師,為了不辜負該校老師臨行前“一個都不能少”的托付,獨自進城去尋找辍學學生的感人故事。
為了更好地表現小說中讨論的農村教育問題,張藝謀做出了兩個大膽的決定。
第一個,将原著中年紀較大的男性代課老師,換成年僅13歲的初中女孩,把影片的焦點放在未成年孩子身上。
第二個,全片都用業餘演員,并且讓演員在片中的身份和現實中的身份相一緻,包括他們的名字、出身和職位。
确定好這兩個大方向以後,改編自《天上有個太陽》的《一個都不能少》,便進入了前期籌備階段。
劇組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尋找影片的女主角,那個年僅13還未成年的代課老師。
為此,張藝謀在整個河北省的村鎮學校,面試了2萬多個孩子,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适的小女孩。
然而,就在他做出最後的決定之前,影片的副導演郦紅,卻把一個女孩,帶到了他的面前。
這個女孩,就是魏敏芝。
13歲之前,魏敏芝所能接觸到的世界,隻有封閉的河北東栅子村那麼大。
這裡沒有電視,更沒有電影,她在上學之外,做得最多的課餘活動,就是割草喂豬。
如果不是那次偶然的機會,她可能和當地的大多數女孩一樣,讀完初中就早早地辍學,回家養豬、結婚、生孩子、做家庭婦女。
從此守着一畝三分地,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1998年春天,《一個都不能少》的副導演郦紅,帶了幾位工作人員,到河北東栅子村給影片挑選演員。
村民們聽說以後,一窩蜂地跑到村口看熱鬧,這些人裡面,就有魏敏芝和她的雙胞胎妹妹魏聰芝。
郦紅此行的任務是尋找村長的人選,但是在人群中看到這對探頭探腦的雙胞胎姐妹之後,當時就被吸引了,便招手讓兩人過去。
其實,郦紅最先注意到是長相更為清秀的妹妹,還禮貌地問她是否會唱歌跳舞,可平日裡嗓音極好的魏聰芝,在陌生人面前顯得非常害羞,問了半天都沒開口。
眼看着妹妹犯了難,僅比魏聰芝早出生了五分鐘的魏敏芝,馬上顯示出了長姐風範,大膽地站在郦紅面前,唱了一首《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還跳了一支胡編亂造的舞蹈。
郦紅覺得這個小姑娘,既質樸又執拗,跟影片中需要尋找的代課老師如出一轍,随即問她敢不敢拍電影。
雖然當時魏敏芝并不知道什麼是電影,但是面對一個未知的挑戰,她還是果斷地回答了一句:我敢!
于是,在郦紅的極力推薦下,張藝謀同意給魏敏芝準備一場加試:讓她和原定的女主,同時站在封鎖的屋子裡,對着門外看熱鬧的鄉親們大喊。
結果,魏敏芝喊得嗓子都啞了,原定的女主硬是抹不開面子一聲沒吭。
就這樣,魏敏芝代替了那位從兩萬多人中脫穎而出的女孩,成了繼鞏俐之後的第二任“謀女郎”。
她想走出大山,可等在她面前的,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一個都不能少》開拍之前,魏敏芝不知道電影是什麼,不知道張藝謀是誰,也不知道“謀女郎”的稱呼對她意味着什麼,更不知道她已經悄然地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她隻知道,如果同意拍攝這部電影,她就能坐上攝制組的汽車,去看看東栅子村以外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
所以,她不顧老師的反對和母親的阻攔,拼盡全力地抓住了這次走出大山的機會。
可讓她失望的是,劇組隻是把她從一個大山,帶到了另一個大山。
在電影拍攝的兩個多月時間裡,除了居住的旅館,她全程都待在群山環抱的水泉村裡,那裡和她生活的東栅子村,并無二緻。
因此,當電影拍攝結束時,回到家中的魏敏芝,并不覺得自己有了什麼新奇的生命體驗,她甚至還為錯過了家裡豐收的草莓,而倍感遺憾。
直到1999年,影片上映之後接連在國内外斬獲各類大獎,魏敏芝才真正地見識到了流光溢彩的世界,并且真實地體驗到了一夜成名的愉悅。
作為影片唯一的女主角,她一炮走紅。
在和主創人員一起巡演的過程中,她成了媒體争相報道的對象,還收獲了前所未有的鮮花和掌聲。
外界的贊譽,一度讓魏敏芝誤以為自己走上了巅峰。
尤其是聽到大家用“魏老師”和“女明星”來稱呼她時,她更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迷茫,她不知道該繼續讀書,還是該趁着名氣拍戲賺錢。
正當魏敏芝開始有些“飄飄然”的時候,張藝謀發話了。
他不僅語重心長地告訴魏敏芝:
“跟我合作,并不能改變你的命運,好好學習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還一改平日裡謙和的态度,毫不客氣地跟媒體說,“請不要對孩子瞎捧熱炒”。
後來,有很多媒體添油加醋地,将張藝謀對魏敏芝善意的勸說,曲解成嘲諷的惡意,但魏敏芝卻把這位導演叔叔的話聽到了心裡。
她推掉了所有的片約,重啟了自己的求學之路。
雖然張藝謀預言,魏敏芝的命運并不會因為一部電影而有所改變。
但《一個都不能少》的成功,還是讓她的人生迎來了一個重大的轉機。
《一個都不能少》上映後,取得了3000萬票房。
這個成績非常耀眼,位列年度國産片第二,隻比馮小剛的《沒完沒了》少500萬。
走進影院捧場的觀衆裡,有一位比較特殊。
他是河北石家莊精英中學的董事長,翟志海。
看了影片以後,他深受感動,主動把魏敏芝和妹妹接到市裡讀書,還連帶着解決了她姐姐和父母的就業問題。
之後的五年裡,魏敏芝的成績穩步提升。
家人們都為此感到欣喜不已,滿懷希望地期待着她能在高考中平穩發揮,順利地考入師範大學,進而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但13歲那年的電影經曆,一直在魏敏芝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為了重溫兒時的記憶,她不顧老師和家人的反對,堅持在學業繁忙的高三,遠赴首都參加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業的招生考試。
隻可惜,影視基礎薄弱的她,終究還是敗在了難度較高的三試上。
原本,這次藝考失利,隻是魏敏芝求學路上的一個小挫折而已。
但是有些媒體為了博人眼球,強行制造了很多噱頭,嘲諷她能力配不上野心,注定是一個笑話,甚至還斷章取義,誤用了很多張藝謀曾經對她的評價。
紛至沓來的負面新聞,讓臨近高考的魏敏芝備受打擊,為了釋放心理壓力,她隻能借助詩歌鼓勵自己。
那段時間,汪國真的《學會等待》是她最大的精神慰藉,因為她始終相信,她的生命中還會有下一個機遇。
果不其然,她真的等來了一個機遇。
西安外國語學院得知她落榜北電的消息,迅速向她發出了邀請函,承諾她隻要通過專業考試和文化課考試,就能破格錄取她為傳媒學院編導專業的學生。
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魏敏芝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一次證明自己的好機會,她必須把握住。
為此,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她拼了命地學習,即便是宿舍熄燈以後,她還是會鑽在被窩裡,打着手電筒學習。
終于,在連續用壞了三個手電筒以後,她以高出藝術類分數線200分的成績,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但走出大山的她,面臨的機會和挑戰,才剛剛開始。
2004年9月,魏敏芝順利步入大學校園。
在校期間,她展現出了超強的文學素養。不僅連續兩年在全國青年征文比賽中斬獲大獎,出版了一本青春日記,還成功入選中國青年作家協會。
而且,更讓人意外的是,經過了為期一年的專業課學習,她還正式成為了一名導演。
她在兼顧學業的情況下,獨立執導了一部電視劇《母親的心願》,和一部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曆所改編的紀錄片《夜的童話》。
魏敏芝的這些優秀表現,成功地吸引了美籍華人陳爾崗教授的注意。
2005年,他代表楊百翰大學,來中國參加一個中小學教育的國際交流會,研究的課題是“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這個課題,跟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所展現的教育問題頗有相似之處,所以,他對影片主人公的現狀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得知魏敏芝在大學的種種表現,陳爾崗被這個小女孩的堅定和執着所打動了。
恰好他所供職的楊百翰大學,有針對各國貧困學生的助學項目,于是,他便決定幫助魏敏芝出國留學。
盡管魏敏芝的英語水平很差,但是在機會面前,她并沒有退縮。惡補了兩年英語之後,她終于以優異的成績,申請到了出國留學的名額,還獲取了全額的獎學金。
2007年,已經順利考入楊百翰大學的魏敏芝,跟着學校的合唱團來中國巡演。
曾經那個發音不準、吐字不清,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農村姑娘,早就蛻變成了一個可以站在舞台上,流利地用雙語交流的女主持人了。
故事進展到這裡,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完美的逆襲,但是魏敏芝的人生,并沒有止步于此。
2010年,張藝謀帶着電影《山楂樹之戀》,參加第30屆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的開幕新聞發布會。
魏敏芝也出現在了發布會當中,隻是這一次,她的身份并不是“謀女郎”,而是一個向張藝謀提問的電影工作者。
看到魏敏芝站起來的那一刻,張藝謀無限感慨地說:
“像個故事一樣,當年她跟我拍電影的時候很小,13歲,現在她在這裡給我提問題,讓我有一種恍如夢裡的感覺。”
而且,在回答魏敏芝的問題“是否會拍一部個人紀錄片”的時候,張藝謀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之後,還特地補充了一句:
“其實,魏敏芝這麼多年的人生經曆,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紀錄片,值得我們大家思考的紀錄片。”
得益于張藝謀的啟發,從楊百翰大學學成後,她留校在學校傳媒部任導演助理兼剪輯師,并精心打磨了一個劇本和一支優秀的創作團隊。
她要把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曆,拍成一部名為《奇迹的女兒》的紀錄片,來激勵那些有夢想的貧困孩子。
此時,陪伴在她左右的人,除了有恩人、家人,還有她在留學期間結識的愛人——美籍第五代華人劉錦輝(已于2008年結婚)。
在這些人的幫助和支持下,魏敏芝長久以來的夢想,終于照進了現實,而她的人生,也在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4年過去了,醜小鴨也變成了白天鵝。
魏敏芝從一個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喂豬女娃,也蛻變成了一位高校老師,37歲夫妻恩愛,做了兩個孩子的媽媽,事業有成,家庭美滿。
如今,每每說起魏敏芝的故事,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往往都是幸運、奇迹這些詞語,就連她本人,也把自己的成功歸結于外界的幫助。
但實際上,外界帶來的隻是機遇而已。
把握機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魏敏芝在這些機遇面前,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
想想她13歲時那聲喊啞喉嚨的嘶吼,再想想她19歲時用壞的3個手電筒,還有她20多歲時瘋狂練習英語的樣子,以及她在留學期間所承受的孤寂。
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她能在37歲的今天,收獲衆人豔羨的幸福生活了。
其實真正改變她命運,不是張藝謀,也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果蔬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