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新西蘭隔離的日記

新西蘭隔離的日記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4:13:25

新西蘭隔離的日記(都是夾雜外語惹的禍)1

一名男子走在美國一大學校園内。 (新華社記者 劉傑/圖)

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老師葛瑞格·巴頓(Greg Patton)一次上網課,在課程裡放了個視頻。說到語言中的“填充語”(filler expressions), 也就是說話中間打頓時的那種無意義的填充語料,英文中的um,uh,so,等等,他說在中國,大家常用的填充詞是“那個,那個”(...in China,the common word is‘that,that,that’,So in China it might be‘nèi ge, nèi ge’.)。結果,班上有黑人同學投訴,說教授提到nèi ge,好像說的是“黑鬼”(nigger), 學校以該教授“忽略文化多元化和敏感性……造成學生情感上的疲憊”為由,讓教授暫時停課。

現在學生頗難對付,很敏感,不像過去學生那樣神經大條。有個老師曾經告訴我,她現在上課不開玩笑了。任何玩笑,一個班級30個學生,29個人捧腹大笑,但如果其中一個人覺得受到了刺激,去投訴,她就麻煩。在這種變了味的“生本主義”教學環境下,老師做課程大綱,往往要加一個“敏感内容提醒”(trigger warning),預先告知,以免學生受驚。這方面私立大學要比公立大學稍好,受這類法規約束少一些。在大部分公立學校,學生的性别,she、he都不能稱呼錯。有的人看上去是女性,但可能已經跨性了,你就不可以再用she。他/她也會在自己的郵件簽名處,标記出自己的代詞到底是什麼。當然,尊重學生的選擇,也無大錯。隻是初來乍到的人,往往會無心躺槍。

巴頓的“那個”就有點冤枉。他說“那個”被聽成“黑鬼”,顯然是誤會。但是班上的學生說問過中國學生,“那個”不是他那麼講的,應該是“na ge”, 而不是他說成的那種“黑鬼”的發音。也就是說巴頓将軍,不,巴頓教授,貌似欺負學生不懂中文,故意夾槍帶棒,對付他們。

那麼中國學生怎麼不支持他一把,給他澄清一下誤會?巴頓教授的中文功夫也可能還沒有到家。中文的填充語,說“這個這個”的貌似更多。在剛剛上任的小官中,“啊,這個,這個”堪稱标配。這麼說話,顯得深思熟慮,逼格很高。有時候,這不過是搞技術搞生産的人一下子提升了當管理者,沒有經過公共演說的培訓,說話不利索而已。在美國,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做管理的人一般口才都特好。我留意到我們校長、教務長,什麼場合說話,都是出口成章,中間沒有打頓的時候,這可能也是練出來的。我自己這方面還是不行。錄個小小教學視頻,回頭一聽,都發現中間打頓的廢話很多。

教授有心說“那個”,無意被聽成“黑鬼”,也和眼下“黑命貴”運動的大環境有關。這事發生在一個專職教育商業溝通的教授身上,顯得極為諷刺。在性質上,黑命貴倒不是由上而下發起的政治運動,而是種族關系緊張導緻的甚至可以說必然會産生的文化沖突。最近一些年,美國白人生育下降,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還會繼續改變。白人在有些地區慢慢成了少數,尤其是在得州和加州這些和墨西哥搭界的地方。人口構成變了,自然各種各樣的文化沖突就會增加。此事說來話長,暫且按下不表。

單純從語言角度看,在不懂的人面前,說話夾雜外文,是容易引起很多誤會的。在美國這就是你在賣弄你的精英教育。生活中的誤會也不少。聽過一個段子:一個美國人在中餐館不小心把碗打了,裡面老闆在廚房問咋回事,外面服務員說:“碗打了。”美國顧客趕緊掏了一美元。一美元就是one dollar。裡面老闆又問:“誰打的?”美國顧客于是又掏了三美元。服務員說:“他打的。”美國顧客一聽,不得了,十美元了,趕緊開溜。

至于在中國,說話時夾雜英文,據說有的人夾雜得恰到好處,但是很多時候是讓人反感的。這是新興的白領文化。公司白領上班族,沒個Jackie、Sean之類英文名,好像都沒臉出門。隻是春運回去,他們才搖身一變,成了翠花和雙柱。一開會,英文、中文夾雜則是常識:這case,不知sales是怎麼做出來的?有的詞,據說是中文沒法表達,比如presentation, 說演講吧,人們會聯想到勵志、雞血、一操場烏壓壓的人在涕泗橫流。說演示吧,又顯得太技術,體現不出領導們的領導力,你說這事咋整?于是大家就presentation來presentation去,隻能假洋鬼子那樣,心裡面對那些新來的人說,這是洋文,你不懂的。

這英文這麼夾着夾着,就成了習慣。有這麼一個段子:上電梯,有美女穿着暴露,問一小夥子:“夠淫蕩吧?”小夥子強忍着鼻血說:“嗯,嗯。”美女又問:“夠淫蕩吧?”新來的小夥子又說:“嗯,嗯。”邊上一人按了一下按鈕,說:“我going up!”原來美女是說:“Going down?”一般來說,寫字樓大部分人也是聽得懂的,哪怕是新入職的小夥子,問題是她加了“吧”。這個“吧”字就讓人腦子轉不過來彎了,你看這夾雜的!

我作為一個多年翻譯,深有感觸的是,大部分英文都有辦法轉換成中文的。做我們這一行,遇到英文,翻也得翻,不翻也得翻,繞不過去。遇到uncle,我們還得查清楚是媽媽這邊還是爸爸這邊的,是爸爸這邊的,還得看是比爸爸大還是小。遇到cousin,我們就考慮,媽的這說的是表兄表弟表姐表妹還是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啊?反正是氣不打一處來,别提cousin, 一提傷brain。

問題是大部分夾雜英文的人,夾雜得是不對的。比如我經常在廣告中看到:……你get到了嗎?get本來就是及物動詞,後面直接加賓語,比如I get it.He got the virus. 這get後面加個“到”,是什麼名堂?再說這個get, 不是多難的詞語,是很好翻譯的。不要說不是八級六級,簡直就是小學詞彙啊,你夾什麼夾?

同樣,英文中夾雜中文,也是容易不倫不類的。比如《功夫熊貓》裡的master shifu。master是師父,shifu也是師父。師父打個平方,也還是師父啊。此片中還有個主題曲,裡面有Everybody is Kungfu fighting。“Kungfu fighting”也聽了别扭,功夫是打,fighting 也是打。每個人都在打打打?啊,這個這個,不太合理吧?

南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