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快樂!
陶行知曾說,老師的一生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他們将大好年華付與三尺講台,手執三寸粉筆,在一面黑闆上書寫大千世界,教導莘莘學子,不為回報,隻是為了一份責任。時值教師節,我們為朋友們整理了20首贊美老師的古詩詞,把這份贊美送給我們敬愛的老師們!1、《無題》
唐·李商隐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2、《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3、《酬問師》
唐·劉商
虛空無處所,仿佛似琉璃。
詩境何人到,禅心又過詩。
4、《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
5、《遠師》
唐·白居易
東宮白庶子,南寺遠禅師。
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
6、《尋雍尊師隐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撥雲尋古道,倚樹聽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鶴眠。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7、《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唐·白居易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8、《蜂》
唐·羅隐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9、《新竹》
清·鄭燮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10、《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11、《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唐·白居易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12、《七絕·師恩難忘》
相逢一見太匆匆,校内繁花幾度紅。
厚誼常存魂夢裡,深恩永志我心中。
13、《冰心》
玉壺存冰心,朱筆寫師魂。
諄諄如父語,殷殷似友親。
輕盈數行字,濃抹一生人。
寄望後來者,成功報師尊。
14、《七絕·師恩難忘》
相逢一見太匆匆,校内繁花幾度紅。
厚誼常存魂夢裡,深恩永志我心中。
15、《一似夢瑤台》
一似夢瑤台,心知玉女來。
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
笑我閑三徑,思君賦七哀。
流觞與紅葉,詩酒不勝杯。
16、《闆書有感》
字斟句酌細推敲,拈精撮要費咀嚼。
半畝方塘長流水,嘔心瀝血育新苗。
17、《天淨沙六首·回瀾閣》
為國為家為民,風吹日曬雨淋。
碧海藍天白雲,日月星辰,相伴一生追尋。
18、《天淨沙六首·王本成》
敢說敢作敢為,無怨無恨無悔。
狂風暴雨驚雷,吐氣揚眉,天下舍我其誰?
19、《天淨沙六首·源遠流長圖》
欲求賢才棟梁,天空陸地海洋。
半世東奔西忙,今又遠航,路遙山高水長。
20、《天淨沙六首·逸仙圖》
胸懷萬裡世界,放眼無限未來。
揮灑曠世奇才,重上瑤台,天地為之驚駭。
最後,讓我們重溫一下韓愈的《師說》,以弘揚我華夏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
《師說》原文,作者: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tán)、苌弘、師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之。
白話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複,(從這些話裡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來源:四季美文(sijimeiwen)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