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明朝滅亡最可惜

為什麼明朝滅亡最可惜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1:55:40

公元1644年,對于此時的中國來說,這個年似乎并不能算尋常,因為某個人的上吊宣告着它的曆史軌迹轉向了另外一個方向,而這個人就是大明王朝(除去南明)的最後一位皇帝—年号崇祯的朱由檢。

很多人都知道崇祯在上吊前于藍色袍服上留下了這麼一段話: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緻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為什麼明朝滅亡最可惜(為什麼講誤國總是書生多)1

正所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哪怕是再忌恨崇祯的人,隻怕見這幾個字也會心生恻隐。不過我們的今天的話題卻不是來自于這行字,而是來自于公元1644年的三月十五日,闖王李自成包圍北京城,大學士李建泰投降,大明王朝滅頂之際,太監曹化淳說了這麼一件耐人尋味的話: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這句話相信稍微懂點曆史的人都明白,說的正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太監,号稱“九千九百歲”,除異己,貪枉法,持朝政,并被崇祯除去的魏忠賢。大家都知道魏忠賢是個什麼樣的人,閹黨誤國,《明史》更是把大明之所以會滅亡的責任推到了魏忠賢的身上,然而曹化淳卻發出如此感慨,且不論是否故意而言,相信必定是空穴來風,話出有因。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有理有據地談一談,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

迄乎惡貫滿盈,亟伸憲典,刑書所麗,迹穢簡編,而遺孽餘燼,終以覆國。—《明史》

為什麼明朝滅亡最可惜(為什麼講誤國總是書生多)2

當然了,這句話其實不是崇祯說的,不過這不是重點,這位勤儉節約,身為大明天子還打着補丁的皇帝,其實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皇帝,可惜不是明君,這裡要搞清楚的并不是說魏忠賢雖然貪但是能用人,崇祯就一個睜眼瞎。而是明朝的朝政自永樂帝以後,就處在一個微妙的平衡中,以皇權利益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和以士紳為代表的文官集團。

明朝是我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商品貿易經過元朝的壓抑之後一舉超越宋朝,成為中國曆代之巅,無數士紳們賺的盆滿缽滿,腰纏萬貫。很多關心稅收方面的人或許今天都被一個新聞刷屏了,那就是特朗普政府準備了降企業所得稅從35%降到15%的提案,如果這個提案能夠通過國會,那麼預示着之前一直被所有人嘲笑和謾罵的特朗普有可能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而明朝的商業稅是2%。

為什麼明朝滅亡最可惜(為什麼講誤國總是書生多)3

不僅僅是如此,當閹黨還能同文官集團鬥時,姑且不論是否帶有灰暗以及不正當的手段,但總歸這2%的稅尚還能收上來那麼一丁點,朝廷的财政不至于說連一個大明王朝都養不起。而閹黨之首從王振,劉瑾,馮保傳到了魏忠賢這代時,魏忠賢也算不負前輩所托,扛起了為大明王朝的皇帝謀福利,然後自己從中吃點漏下來的金銀珠寶差事,并同時和内閣文官集團們鬥智鬥勇。

這個“優良”的傳統持續到了崇祯上位,魏忠賢和閹黨在這位有心革除前朝弊端,重振大明王朝的新皇帝手中走向了滅亡,隻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同時也帶走了大明王朝的壽命。此時文官集團傳到了以江南士紳為利益的東林黨手中,對于他們來說,為經濟發達的江南士紳們請命,讓自己流芳百世才是他們的訴求。

為什麼明朝滅亡最可惜(為什麼講誤國總是書生多)4

所以結局就是,魏忠賢一死,不僅這2%的稅收不上來了,東林黨還免除了其他更多的稅賦,對于百姓來說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特别是恰巧在小冰河期的大明王朝來說,此刻内憂外患。國内天災不斷,需要銀兩赈災;關外女真南下,需要銀兩抗敵,最終朝廷支撐不了财政赤字,不僅國内民變四起,邊關也是節節敗退,焉有不亡之理?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大明王朝的國庫裡窮的老鼠都沒有,崇祯到處籌錢打仗,李自成卻在北京城轉了一圈就刮除了無數金銀财富,而最終能陪崇祯的,也隻剩下一個太監,不見文武百官。當然了,不能說除魏忠賢不好,也不能說不可以除魏忠賢,隻是當時确實是非明智之舉。而關于明朝為何會滅亡,這可是個錯綜複雜的大問題,環環相扣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