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由學生齊背《錢塘湖春行》導入,讓學生回憶之前所學習的關于白居易的文學常識:
白居易,字樂天,唐著名詩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改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現實主義詩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著作有《白氏長慶集》。
今天再學一首白居易的《賣炭翁》,說說這兩首詩形式上有什麼不同。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預習的《賣炭翁》與《錢塘湖春行》的不同,不做嚴格的要求,學生談體會談感受都可以。上課時老師可以從字數、句數、用韻、對仗三個方面比較,讓學生了解古體詩的句式、用韻特點。
進入詩歌的學習,首當其沖的自然是朗讀了。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其義自現,對文句晦澀難解者,老師進行補充。結合注釋一,補充說明,讓學生了解“宮市”。
詩歌的大概内容了解之後,通過設置以下問題進入分析學習。
1、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裡?為什麼要這樣交代?
(“伐薪燒炭南山中”,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2、 對于賣炭翁的刻畫和描寫從哪些方面展開?
①“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從什麼角度刻畫賣炭翁?為什麼這樣寫?
(外貌或肖像描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的蒼老與生活之艱辛悲苦,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來之不易。)
②“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這句從什麼角度刻畫賣炭翁?
(心理描寫:自己身上“衣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願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甯願自己受凍。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真實地反映出老人悲慘的生活境遇。)
③環境和動作描寫:(極其寒冷的天氣狀況“一尺雪”,而老人“衣正單”“碾冰轍”“泥中歇”“困”“饑”, 寫出了賣炭翁運炭的艱辛,烘托出他極其悲慘的生活境,遇宮使掠奪的行為更令人憤慨。)
3、文中對宮使是怎樣描寫的?
(動作、神态描寫: “翩翩兩騎來是誰”中“翩翩”一詞寫出了宮使輕快而又趾高氣揚的神态。“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宮使的橫沖直撞、仗勢欺人、專橫跋扈。)
4、分析兩種人物形象
賣炭翁:蓬頭垢面、老态龍鐘、忍氣吞聲、無可奈何的心态,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
黃衣使者:蠻橫無理、仗勢欺人、趾高氣昂
5、千餘斤的炭換回來的是什麼呢?
(“半匹紅绡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值。”“一車炭,千餘斤”與“半匹紅紗一丈绫”的強烈反差,體現出“宮使”的掠奪本質。這些绡、绫對賣炭翁來說,既不能充饑,又不能遮體,一年的辛苦付諸東流,滿懷的希望成了泡影。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可怕的宮市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課堂小結與拓展:
白居易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但《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于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寫出了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和水深火熱。不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勞苦生活,卻過着最底層最辛酸的生活。
這首詩淺顯易懂,學生了解的比較透徹。希望他們從中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珍惜自己今天的美好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