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司馬遷說過的三個忠告

司馬遷說過的三個忠告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28 17:40:43

司馬遷說過的三個忠告(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這位庸官)1

作者:我方特邀學者平平爹

最近,筆者重讀《史記》,重新審視了一個之前我從來沒有注意的人物,他就是萬石君石奮。很多朋友都知道,司馬遷具有好“奇”的審美傾向,也就是說他喜歡描寫一些有特點的人物,即使是走卒販夫,他也照寫不誤。通過太史公的妙筆,一個個英雄豪傑栩栩如生地躍然于紙上,令人過目難忘。比如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大氣灑脫的劉邦,力拔山兮的項羽,百戰百勝的韓信, 算無遺策的張良,等等。

開始覺得,石奮這個人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也沒有卓絕的軍功,更沒有鮮明的特點。他就像個異類,突兀地存在于《史記》這 個鴻篇巨制之中,怎麼看都覺得不大和諧。但現在重讀《史記》,發現這個人真不簡單。他不簡單的地方主要有兩個:

首先,石奮資格級老,活的非常長,從漢高祖時期一直活到漢武帝初年,以八十餘歲高齡而善終。在所有開國元勳中,石奮活的最長。其二,他的家庭當高官的人極多。在漢代,往往以糧食來支付官員的工資,糧食拿的越多,官職就越大。如果能拿到二千石,就已經相當于現在部級以上的高官。而石奮一家居然整整出了13個二千石高官。特别是石奮以及他的四個兒子,皆為二千石,五個人一共一萬石。即使連漢景帝也不禁感歎:“一個家族咋能尊貴到這種地步呢?以後石奮你就叫萬石君吧!”從此,石奮“萬石君”的稱号就一直流傳了下來。

于是劉邦娶了石奮的姐姐,賜他一個中涓的職位。所謂中涓,也就是高級侍從,主要負責護衛與打雜。别小看這種打雜的角色,因為離皇帝比較近,很容易得到提拔。西漢名臣曹參就曾做過劉邦的中涓。果然,石奮一路平步青雲,曆經惠帝、文帝、景帝等數朝,一直榮寵加身。到了景帝四年,年紀已經很大的石奮退休回家,而他的四個兒子早就已經成 才,并在父親的提攜下也成了二千石高官。

漢景帝死後,年幼的漢武帝即位,他的奶奶窦太後臨朝。由于缺乏人才,窦太後就想起了石奮一家,她說:“石奮侍奉朝廷幾十年,從來不多嘴多舌。從沒聽說過出錯,雖然不通文學,是個質樸可用之人啊!比我最讨厭的儒生要強多了!”

聽聞萬石君的四個兒子都以謙恭謹慎出名,窦太後就任用了他的兩個兒子做官。她命大兒子石建為郎中令,負責首都、宮廷禁衛,相當于現在北京軍區總司令,此官就是後來的執金吾,排場很大,權力也很大;命小兒子石藝為内史,相當于北京市委書記。

兩個兒子都當上了大官,作為父親的石奮本應十分高興,然而他卻偏不,反而憂慮了起來。作為官場老油子,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明白爬的越高摔得也越慘。在他漫長的人生 中,他曾看到無數官員由于不夠謹慎、過度嚣張而人頭落地,所以石奮很早就對自己的子孫進行約束。

首先,石奮把整個家庭都變成了朝廷。在家裡,石奮猶如獨裁的君主,說一不二。他每天都穿着官服見自己的子孫,對他們隻稱其職位,而不稱呼其名字。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的子孫時時刻刻的繃緊那根弦,明白必須少在官場上犯錯這個道理。當兒孫犯了錯,他既不打也不 罵,就是背過身去,絕食。這樣可把自己的兒孫吓尿了,他們連忙負荊請罪,向父親坦白自己的錯誤,保證以後不再犯。直到兒孫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萬石君才會原諒他們,重新進食。

有一次,石奮的小兒子石慶喝多了,乘車進入内門忘記了下車。這事被石奮知道後,大為光火。在外人看來,這事真的很小,不就是忘記下車了嗎?然而萬石君把這事看得很重,又一次不肯吃飯了。于是石家子孫在大兒子石建的帶領下,全都脫光上身衣物,向石奮請罪。石奮這才說道:“内史是尊貴的人,進入裡門時,裡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内史坐在車中依然故我, 不知約束自己,本是應該的嘛!”石慶聽後大為慚愧,此類錯誤以後再也沒犯過。

司馬遷說過的三個忠告(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這位庸官)2

在石奮的感染下,石家所有的兒孫都謹慎的變态,容不得一點錯誤。例如大兒子石建,他曾給漢武帝上了一份奏折,後來皇帝把奏折又退還給了他。石建翻來覆去地檢查自己的奏折,突然發 現其中一個“馬”字寫錯了,本來下面的連尾應該五筆,如今隻有四筆,少一筆。因為這個小失誤,石建吓得幾乎暈厥過去,他不住地說:“完了,皇上會殺了我啊!”當然漢武帝退回奏折并不是因為寫錯了字,最後石建也沒有因此受到了處罰。然而從石建的反應來看,他對出錯是相當在意的。

不久,萬石君一家又迎來了考驗,小兒子石慶被提拔為宰相了。在以往,當宰相是個非常榮耀的事,然而在漢武帝時期卻不是。因為漢武帝建立了内朝,架空了宰相領導的外朝。宰相參與不了決策,隻負責執行而已,如果事情做不好,還得背鍋。在漢武帝朝,丞相的死亡率很高,幾乎沒幾個善終的。曾經公孫賀被漢武帝任命為宰相,他幾乎被吓得癱軟在地,大哭:“我是個武人啊!真當不了宰相啊!”然而漢武帝如何能依,公孫賀還是勉為其難地當上了宰相。然而到了最後,他的下場十分凄慘,因涉及巫蠱之禍而被殺了全家。所以,石慶被提拔為宰相絕不是好事,搞不好就會危及一家人的生存。

然而奇迹發生了,石慶安安穩穩地做了九年宰相,病死在了任上。原來石慶在任上,将混日子的原則發揮到淋漓盡緻,皇帝說啥他就做啥,從不發表議論。久了,漢武帝覺得他年老無用,權當他是個吉祥物,啥事都不叫他參與。做的少自然也錯的少,在九年的宰相生涯中,他也就隻有一次因為犯了小錯,而被判處罰金,其他時間啥事也沒有。

萬石君石奮死于漢武帝時期,孝順的石建也在不久後死去。到小兒子石慶去世,石家做到二千石高官的總計達到13個,可以說一家整整出了13個部級以上高官,這在曆史上是相當罕見的。然而由于石慶放松了對子孫的教育,石家子弟染上了一些臭毛病,陸續被免了職,石家也漸漸衰落了下來。

司馬遷說過的三個忠告(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這位庸官)3

萬石君一家的興衰到底為了向我們說明什麼呢?縱觀他的一生,沒有什麼讓我們記得住的功績,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一家那變态的恭敬與謹慎。司馬遷之所以寫這個缺乏傳奇與特點的人物,最終極的目的就是要向我們揭示一條職場法則:“少說多做,不要犯錯;要低調,不要出格!”多做能積累功勞,不犯錯讓人找不出毛病,低調與不出格能防止領導與同僚的猜忌與妒忌。隻要做到這幾點,即使沒有什麼過人的才能,一樣能走上人生巅峰。

但萬石君一家的一生雖然平穩,但是卻庸碌,甚至是屍位素餐。以萬石君為榜樣,這樣懂得保身之道的庸官層出不窮,比如明朝的“萬歲閣老”萬安,清朝的“磕頭”學士曹振镛都是其中典型。明明位高權重,卻對國計民生毫無貢獻,浪費了人民給他們提供的俸祿和糧食。所以,我還是比較欣賞同為漢武帝時期的名臣主父偃的名言:“生當五鼎食,死當五鼎烹!”在其政,謀其位,絕不做庸官、懶官,力求一個轟轟烈烈的一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