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麼樣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

怎麼樣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4 19:32:11

怎麼樣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支持性評價幫孩子學會)1

怎麼樣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支持性評價幫孩子學會)2

怎麼樣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支持性評價幫孩子學會)3

幼兒園音樂活動中,教師往往會通過對孩子的評價,來引發孩子行為、情緒等表達表現的變化。這些評價傳遞出教師的價值取向,也發揮着激勵、診斷、導向、調節、管理等多種積極的支持性作用。

在日常的音樂活動中,教師對孩子的評價往往有以下常見的語言:“哇!真能幹,那麼快你就會唱啦!”“剛剛聽音樂的時候很認真!”“你能讓小鈴不發出聲音,真棒!”

在這些常見的教師語言評價中,我們發現除了激勵與調節以外,更多地指向于孩子的學習結果、社會性品質以及觀察、記憶等能力。然而,音樂活動的根本價值在于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和初步的藝術表現能力。那麼,教師究竟該如何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支持孩子從原始本能的非藝術表達轉變成藝術表達?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加強。

第一步:接納與煥發

我們首先要相信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當孩子感官愉悅地與藝術作品發生互動時,他有能力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去感受和體驗,運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感覺、想法、經驗和情感,并進行表征和創作、表達與交流。因此,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放松的自由表達的心理環境,和孩子一起盡情沉醉于感官的探索和愉悅的體驗中,而教師要做的就是“饒有興緻地傾聽,感同身受地共鳴,充滿好奇地追問”。

但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很多教師往往程式化地問一下孩子的感受,卻沒有真正地用心傾聽孩子的表達,隻顧将自己預設好的回應表述出來:“嗯,你聽得很仔細,這首曲子真的很優美。”“是的,這首曲子很動聽,讓我們很感動。”久而久之,“好聽、優美、動聽”成了一種标簽化、程式化的表達,而孩子對于音樂細膩、感性、個别化的靈動聯想也就随之止步了。

其實,要做到“傾聽、共鳴、好奇追問”并不難,教師可以用眼神、表情、語氣詞等支持孩子盡情表達。例如:“啊,真的耶!我好喜歡你的想法呢,真想試一試!”“你指的是什麼?我想采訪一下,為什麼你會這麼想?”在這些交流中,教師要克制自己的功利心,不要試圖将孩子的想法引入到自己的預設答案上,而是要保持一顆好奇心去維持、激勵孩子更多的表達。

第二步:理解與诠釋

音樂的表達是非語義性的,它不同于視覺藝術可以直觀地反映客觀世界,而是借由“節奏、旋律、音量、音色”等聽覺刺激,在人的頭腦中産生聯想和創造,形成音樂形象。每個人對于音樂都會有其獨特的感受與理解,不同的已有經驗會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和自由聯想。這就意味着,在音樂集體活動中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音樂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要盡可能多地給予孩子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幫助孩子分享并了解他人不同的感受,培養其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如何幫助孩子把轉瞬即逝的朦胧感受明朗起來,把他不經意間的本能反應強調出來?我們可以嘗試:

第一,打比方,類比自己的感受。雖然音樂是非語義性的,但我們在教學互動中仍需要鼓勵孩子将自己的感受描述出來,用打比方的方法,用“就好像……一樣”的句式來描述自己的感受,将自己對音樂的感性感知與相類似的事物或者感覺類比出來。例如,孩子會用“亮亮的、光滑的、好像朝着太陽飛起來一樣”來形容明亮音質的高音。也可以引導孩子根據音樂将頭腦中聯想的故事和情境描述出來,例如,孩子聽了挪威舞曲後說:“就好像兩個好朋友很要好,有一天吵架了,又和好了!”這樣就把音樂ABA的段落結構清晰準确地類比出來了。

第二,做解釋,描述孩子的表達。音樂帶給人的感受往往隻可意會不能言傳,孩子也許不能清晰準确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對音樂的理解,但是下意識流露出的微表情、小動作則是最本能直接的表達。教師可以對孩子的這些微表情、小動作以及身體律動進行描述,加以解釋,從而去強調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把無意的表達與音樂建立起聯系,感受到自己“是對音樂有感覺的人”。例如,當教師捕捉到孩子聽音樂時下意識的動作時,可以這樣描述:“我看到你每次聽到重音的時候都把頭縮起來啦,感覺像是被大熊的腳步聲吓到啦。”

第三,加感歎,欣賞孩子的想法。科學研究表明,很多人在孩童時代會有一種聯覺,即多種感官會相互發生作用,在一種感覺刺激之下産生另一種感覺體驗。因此,當孩子出現天馬行空的想法時,教師一定要學會欣賞,贊歎他的大膽表達和奇思妙想。例如,“哇!你的想法好奇特呀!你腦子裡的畫面(故事)一定更精彩!”相信教師真誠的贊美,一定會推動孩子以美的形式把自己的詩意表達出來,這既是提高藝術能力的過程,又是不斷豐富自己詩性智慧的過程。

第三步:聯結與提煉

孩子基于藝術作品所生發的想法和感受通常會受本能和直覺驅動,籠統而又模糊。這就需要教師基于孩子的非藝術表達,通過擴展與賦意幫助孩子去表達想法、澄清觀點、思考細節和步驟,與音樂審美要素發生聯結,從而提煉為高于生活的藝術表達。

一是擴展孩子的藝術語言。教師要努力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擴展和培育孩子的藝術語言。在豐富藝術語彙和相關概念的同時,孩子的藝術表達和思維方式也在不斷建構。例如,在孩子表演結束後,教師除了評價孩子表演的動作、表情、節奏感,還可以根據孩子的舞台空間調度進行提升:“剛才她們幾個分成了兩隊,從左右兩邊跑了出來,真會——利用舞台!”透過教師的評價,孩子就能慢慢積累起關于“如何利用舞台實現空間調度”等藝術表達的語彙與方式。

二是賦予表達積極的含義。在藝術活動中,表達沒有對錯之分,所有的表達都應當被積極接納。教師還應盡可能地對孩子的生活化表達賦予積極的含義,一方面珍視并呵護孩子的心理,另一方面激發孩子大膽表達的自信心。例如,在兩兩合作創意表達照料小鴨子的情境中,一個女孩始終表現得很拘謹,隻是在同伴身上輕輕觸碰了幾下。面對同伴的質疑,教師這樣解讀:“你喂小鴨子時,動作那麼輕柔,幅度那麼小,看得出來,那隻小鴨子可能受傷了,你一定是害怕弄疼它吧!”于是,原本羞澀的女孩因為得到了老師的認同,眼神都閃出了光,在後續的創作表達中,她又進一步地增加了“幫小鴨子吹傷口,上藥”等動作,神情動作也自信舒展了很多。

第四步:挑戰與期待

當我們和孩子一同享受音樂的時候,最終目标不是掌握了某一個音樂作品,而是要引導孩子始終保持遊戲精神,用玩的心态來享受音樂、享受創造。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維持孩子的探索與創新實踐,給出思路,給出期待。

給出思路,而不是具體要求。在慣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會要求孩子:“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動作(想法),要和别人不一樣哦。”但是教師給出要求的同時,卻沒有給出“如何才能做到不一樣”的具體思路。因此,我們需要讓評價更具導向性。例如,“剛剛我們唱了大蘋果,那麼除了蘋果以外,還有哪些水果呢?(指向發散思維)”

給出期待,始終保持遊戲精神。音樂的學習不是為了最終得到教師的認可,而是讓孩子獲得自我滿足。因此,我們要盡可能減少教師對孩子的評判,把評價的機會還給孩子,聽聽孩子是否對自己滿意,是否有自我挑戰的意願。當初次嘗試結束後,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自我反思:“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怎樣比現在做得更棒?”也可以把評價的過程嵌入到遊戲和活動中去,如讓孩子來選擇“你想先玩誰設計的遊戲?”通過同伴間的交流互動,來給予孩子更直接的反饋,從而激發孩子的遊戲精神,不斷自我突破、自我超越。

“接納與煥發、理解與诠釋、聯結與提煉、挑戰與期待”,期待這些溫暖的支持性評價,帶着對孩子藝術天性的珍視與呵護,能有效支持孩子從非藝術表達走向藝術表達。如此,孩子天性中潛在的藝術靈性也将被激活,并更美好地綻放。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學前教育指導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05日第3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