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咋會頂個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諸葛亮和皮匠啥關系?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是一句最讓人費解的話了。 諸葛亮是三國蜀漢的著名軍事家,是治國理政、行軍打仗的好手,和釘孔拉線的皮匠之間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但是,如今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卻成為一句常用的熟語,已經熟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
那麼,“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是講力量的嗎?三個人的力量顯然比一個人大,但是,顯然這并非題中之義。這麼淺顯的道理,用一句“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就形象表達了。
是講智謀嗎?顯然,這才是這句俗語的要義。可是三個臭皮匠,他們可能連行軍打仗都沒有見過,怎麼比得上諸葛亮呢?
要知道諸葛亮是打仗的行家裡手,跟一群皮匠講軍事,這是哪門對哪門啊?
諸葛亮智慧過人,初出茅廬,就遭遇劉備潰敗,被迫撤出樊成,在當陽長坂坡被曹軍追殺得灰頭土臉、丢盔卸甲,一路敗走夏口(今湖北武漢市漢陽地區)。
為了扭轉敗局,諸葛亮自告奮勇,前往東吳的柴桑(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作說客,締結了孫劉聯盟之好,這才給劉備以喘息之機。
最終,孫劉聯軍在赤壁火燒曹軍,曹操這才引軍北還。曹操北歸之機,諸葛亮協助劉備,平定荊南四郡,整天打遊擊的劉備才有了自己一方穩定的根據地。
孫劉聯軍在赤壁挫敗曹操,有着非凡的戰略意義非——一戰奠定了魏蜀吳的三足鼎立之勢。
人們所熟悉的諸葛亮,多是來自羅貫中著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更是被神化了:比如江東之行的“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等的情節安排,都令人過目難忘。
如此智慧與膽識,是普通匠人所無法比肩的。如果要說群體的智慧,可也得和戰争沾邊啊,和戰争沒怎麼沾邊的三個臭皮匠,怎麼能夠比得上諸葛亮呢?
其實,這句俗語中的皮匠,是在語言流傳過程中被人誤讀的。 “皮匠”實際上是“裨将”的諧音。
裨将一詞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兵書《尉缭子·兵教上》:“自什以上,至于裨将,有不若法者,則教者如犯法者之罪。”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什長以上直到裨将,有不按教令行動的,那麼負責教練的各 級官吏,應和犯法的人同罪。”
裨:副的;古代祭祀時穿的次等禮服。将:将領,帶兵的人。裨将,就是領兵副将。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的原話,應該是,“三個臭裨将,頂個諸葛亮” 。意是是指三個副将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
所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現在即指人多智廣。面對困難與困局,束手無策時,千萬不要一個人硬撐,有事大家一起商量,總能找到好辦法來解決的。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