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7 11:50:24

【開欄語】

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聞推出“青春守藝人”系列雙語微紀錄片《非遺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脈,跋涉千山萬水,記錄傳統非遺的煥新故事,聆聽青春傳承的時代之音。一期一會,影像留住記憶,涵養精神文脈、厚植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現絢爛多彩、赓續綿延的中華文明。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非遺有新人程春曉)1

安徽黃山歙縣與江西婺源縣的交界處坐落着一座名為“龍尾山”的奇峰。雖個頭不大,名聲不響,卻令曆代文人墨客心馳神往。幽谷深潭,草木蔥郁,左擁芙蓉,右挾武溪。曆史長河流經此地,幻化為其腳下的兩涓溪流,悠悠淌過1400多載春秋,沖刷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徽州歙硯原料——歙石。北宋詩人蘇轼評其“瓜膚縠理,金聲玉德”,宋代書法家米芾贊其“質地堅麗,呵氣生雲”。鑿之質地堅韌,叩之清越铿然;作硯貯水不耗,發墨澀不留筆,是為曆代文人墨客心頭摯愛。

歙溪尋碧 不期而遇

程春曉的童年正在這座奇山下度過。

家中親屬遠至姑父、姑母,叔父,近至父親皆以制硯為生,程春曉自小耳濡目染,常随長輩赴芙蓉溪采石。“金星、金暈、眉紋、羅紋、魚子”這些内行才知曉的品類,程春曉早就領會其間精妙:上呈金色點狀的是為金星;由“點”至“塊”成暈的則為金暈;蹙若古代仕女蛾眉的即為眉紋;燦若绫羅綢緞紋理的乃為羅紋;神似魚籽黑點的系為魚子……個個自成乾坤,各具風韻。

一人一山一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溪水浸潤過的歙石日趨光潔晶瑩,溪水浸潤過的少年也愈顯俊逸靈氣。尋得一塊上好的歙石不易,但更不易的是能尋得識石、懂石的雕工知己——2009年,長到19歲的程春曉已練就一雙識石的慧眼,亦跟随父輩習得基本歙硯制作技藝,正是亟需發轫開鑿自身潛力的好時機,但誰能來識一識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塊制硯“上品”呢?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非遺有新人程春曉)2

程父看出兒子的心思,借這年春節拜年的名義,攜其登門拜訪安徽省歙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方韶大師。吃過午飯,到了該送客的時候,但父子二人卻不肯挪步,神色赧然地請求方韶收下兒子為徒。對外宣稱不再收徒的方韶表示為難,卻在聽說程春曉“今日拜師不成,就不打算繼續學制硯”的話後起了恻隐之心,于是破例将其收下。

誰料當初這一勉強之舉,竟打撈出一塊上好的制硯“璞玉”。方韶收徒有套自己的規矩:比起天分和悟性,他更看重徒弟身上能夠“守拙”的定力。為師多年,他見過不少天資過人但因“求快”而前功盡棄的弟子,眼前這個名叫春曉的小徒弟倒是讓他日益驚喜: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非遺有新人程春曉)3

“人樸素,有靈性,還肯學習”,“準時、準點、超質、超量完成”的學徒姿态令其相當滿意。而跟随師父學藝十三載的程春曉從不居功,始終秉承一顆謙卑好學的初心。書法、國畫、拓印……制硯之外的功夫修煉,他都勉力執行,直赢得師父方韶“他日定能超越自己”的超高肯定。

返璞守拙 點石成金

一方歙硯的誕生需曆經選材、粗坯、設計、雕刻、打磨等十幾道工序,工期短則一周,長達數年……所有工序中,唯有雕刻環節令初入行的程春曉頗感吃力。

這也是包含制硯“基本功”最多的一步。何為基本功?程春曉總結為“敲、線、靠” 三點。“敲”即用錘抵住鑿将硯面圖紋粗鑿出來,修剪出硯台的大緻輪廓;“線”則借助刻刀精準校出硯的潭面及線條;“靠”即用靠刀配合刻刀細細雕琢出硯面紋樣。基本功枯燥乏味,剛開始程春曉也犯過懶:趁師父不在,偷借電動工具代勞,不料第二天就被師父一眼看穿:“地基不打何以砌房?船漏不補何以揚帆?”心虛的程春曉隻得在師兄全程盯梢下操起刻刀,埋頭苦雕。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非遺有新人程春曉)4

手臂上的青筋根根綻出,額頭上的汗珠也顆顆落下。一趟雕刻下來,程春曉往往沙粒迷眼,虎口扁平,滿頭石屑,而抵住靠刀的左胸更是常年淤青。仔細觀其指甲還能發現大多呈楔形——原來這是程春曉用以觸及尋常刻刀無法抵達之處的又一“刀具”。“有人3年即可出師,有人10年仍踯躅不前”,而程春曉的勤勉刻苦使其出師異常順利,幾乎不到一年,他就掌握了歙硯雕刻的基本要領,有了随師父向更高藝術道路進階的底氣。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非遺有新人程春曉)5

大道至簡。在方韶看來,歙硯制作技藝不似揚州雕漆之“滿工”,更不比藏族唐卡之“滿色”,而是一個“由加法走向減法”的過程。“基本功”煉至純熟的程春曉,縱橫揮灑數年後,在2017年迎來制硯生涯的最大瓶頸:“每天都很疲憊,不知要雕什麼。”過來人師父方韶明白徒弟這是“到頂了”,于是出手點撥:先是安排其前往中央美院進修,又監督其定期赴博物館觀摩古玩字畫,并囑咐其常行走鄉野采風……如此一來,當程春曉再度拿起硯石,果然感覺自個兒的精神頭大為改觀——沒了學徒時拘泥于精準刀工的刻闆俗氣,反平添幾許超乎物外的潇灑随性。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非遺有新人程春曉)6

其近作《秋荷》即為生動例證:以深秋經霜的荷葉為主題,于硯台四周大剌剌地敲打出荷葉脈絡紋理,“造型随心,技法随性”從過程至成品皆具文人灑脫之氣,留白處更兼返璞歸真的空靈意境。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非遺有新人程春曉)7

兼收并蓄硯”綿不盡

從古至今,硯台就是文人墨客的标配。既承載着墨翰負笈的縷縷書香,更訴說着曆代文人墨客的内心獨白。

“制硯如做人”。一方好的硯台“撫之如膚,磨之如鋒”。程春曉即是如此:衣着簡樸,内斂少言,唯有置身于制硯天地時方顯靈動機敏。這份靈動亦烙有濃厚的徽州文化印記:徽州三雕,徽州篆刻、徽州版畫、新安畫派……長期浸淫其間,兼收并蓄,成就了程春曉手中的一方方歙硯,也成就了程春曉自己。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非遺有新人程春曉)8

2016年至今,其連續6年跻身安徽省工藝美術精品“徽工獎”榜單,斬獲五銅一金的佳績;2017年前後,又先後奔赴上海、北京參加文化部、教育部相關非遺傳承人研修班學習,成為歙硯制作技藝傳承人年輕一代裡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比起榮譽,程春曉更希冀手中這方硯台所承載的中國文人風骨,及歙硯獨有的風雅格調能夠傳承下去。精進制硯技藝之餘,已為人父的他平日裡會向孩子們演示制硯技藝;假期裡更會帶上孩子一道前往呈坎、靈山、白楊、北岸等徽州古村落采風,以雙腳丈量先賢匠心;逢着黃山市小學假期“非遺”實踐來訪,程春曉更會一絲不苟地滿足孩子們一雙雙好奇的眼睛。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非遺有新人程春曉)9

“唐朝粗犷,宋代儒雅,元時拙樸。” 不同時期的硯台具有不同的時代特色。走出5年前創作瓶頸的程春曉,如今也越來越頻繁地走出工作室,實時打量世界的新變化,路上遇到一片落葉,撿起來記下紋理脈絡,“盡管可能三五年後才會用上”;牆上看見一塊新式磚雕,趕緊拍下來,也許明天就能化用至手中硯台。

“我願做個梯子,讓他站在我肩膀上,再往上走一步,直到超越我。”這是師父方韶對愛徒程春曉的期許。而在程春曉看來,自己離師父的修為和境界還差得很遠,但他暗下決心,“日後如果收受弟子了,師父如何待我,我定如何待其。”

大國非遺工匠馬聚魁(非遺有新人程春曉)10

這小小的一方硯台,牽動着師徒兩代人的赤心,亦牽動着千年中華文化的情靈。

本期編導/汪偉捷方文浩文稿/方文浩攝像/汪敬宜 史天元剪輯/陳嘉駿)

來源: 荔枝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