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濕熱源于脾胃,因為脾胃的虛弱導緻内外濕熱之邪侵襲人體,繼而發病。但是濕熱傷身,首傷“膜原”。
膜原:泛指伏邪在體内潛伏的部位。清代醫家周學海提出“伏邪皆在膜原”一說。他認為人感受四時不正之氣,變為伏邪潛伏于體内,附着于“膜原”部位。此膜原為廣義之膜原,即伏邪在體内潛伏之所。
狹義膜原:為内外交界之地,乃一身之半表半裡,居于衛表肌腠之内,五膽六腑之外的膜及膜所圍成的空樣結構。膜原與腸胃相聯系,上連于宗筋。它既是外邪侵入體内的必由途徑,又是體内邪氣排出體外的必經通路。若正氣衰弱,外邪每由膜原入内,進而侵及内部髒腑;若正氣恢複,正氣鼓邪外出,内邪每經膜原透達于外。
而“膜原”又為三焦之關鍵和門戶,為手少陽所主,其與三焦氣機的輸布運行密切相關。所以我們說濕熱之邪傷人,首傷膜原,即首傷三焦。清代醫家薛生白根據濕熱阻遏膜原的病理特征,提出“膜原為陽明之半表半裡”之說。他在《濕熱病篇》自注中講:“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裡也”。濕熱伏于膜原證,既非陽明裡證,又與傷寒之邪傳裡化熱而在足少陽之半表半裡證有所區别,根據濕遏熱伏的病理特征和濕熱穢濁之邪阻遏膜原的症狀表現,多近于中焦陽明部位,所以論治濕熱,從三焦入手是正确的。
尤其是濕熱發病時,從口鼻吸收的外邪,則“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即三焦。所以基于此理論,借用三焦養生理念來除去濕熱病,對防治濕熱病有很大的作用利意義,需要認真考慮。
另外,三焦是人體元氣(原氣)升降出入的道路,人體元氣是通過三焦而到達五髒六腑和全身各處的。三焦者,還是水谷之道路,上焦主納,中焦主腐熟,下焦主濁、主出,跟食物的消化、吸收,營養分布等也有重要關系。并且在《黃帝内經‧靈樞‧本輸》中講:“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說明三焦是人體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綜上所述,三焦功能失常,則會導緻諸氣虛損,食谷運化失常,水液代謝出現問題,人也易從各方面招緻濕熱之邪襲身,繼而引發濕病。所以養護三焦,是趕走濕熱的重要舉措。從三焦論治諸多種濕熱病的防治與養護,可以幫你輕松抵制濕熱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