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小的車怎麼開過來?峄山碑字解59登登:上車?沒這麼簡單還有複雜的……,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這麼小的車怎麼開過來?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峄山碑字解59登
登:上車?沒這麼簡單!還有複雜的……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的這句詩,展示的不僅僅是登高飲酒之習俗,也是對登高不易之感歎!登高望遠,風景無限!要想登高,登上高高的山巅,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年老體衰之人,一個“登”字,需要兩足,有時還需要雙手。有趣的是,如果追根溯源,這雙手與兩足,還與“登”字有着密切聯系!
《說文解字》解釋“登”:“上車也。從癶豆,象登車形。”《說文解字注》又進一步解釋:“上車也,引伸之凡上陞曰登。”這種解釋是否正确?我們還是看看“登”字的演變軌迹再做定論。
“登”的甲骨文字形是
金文字形是
小篆字形是
甲骨文字形有三種寫法:第一種的上部是兩個“止”,即兩隻腳的意思;下部是“豆”,是古代的食器,用于祭祀。第二種和第一種類似,隻不過寫法和“豆”略有不同,中間多了一橫。第三種則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又在下部增加了兩隻手的字符。上部有兩隻腳,表示上升意,中間的豆指食器,下部的兩隻手表示雙手高高舉起食器進獻。總而言之,“登”字的基本含義,就是雙腳登階向上敬獻神祇。
到金文時期,“登”字出現了較大變化,除了沿襲甲骨文第三種寫法之外,還有将兩“止”寫成樹枝形狀的,有将雙手寫成寫成“廾”的。“登”字的小篆字形和“登”字甲骨文第一種寫法一脈相承。《說文解字》中引用籀文寫法
此字形和“登”字甲骨文的第三種字形一脈相承。
“登”的小篆寫法算是返璞歸真,後來的隸書、楷書也都延續了這種寫法,說明“登”字的基本含義沒有多大變化。為什麼“登”的金文寫法變化如此大,除了曆史久遠之外,主要原因恐怕還在于秦朝沒有統一之前,春秋戰國一派亂世之象,緻使文字混亂繁雜。由此我們也深深感受到秦朝“車同軌、書同文”對中華文明的重要意義。
《說文解字》解釋“登”的依據是小篆寫法,即省去雙手,僅存兩腳和一個豆形食器: “登, 上車也。” 這種說法已經不是“登”字最初的意思了。
《詩·大雅·生民》中寫道:“卬盛于豆,于豆于登。”這裡的“登”字表示古代祭器名,這也算是對登字本義的一種印證。還有“登豆”一詞,泛指祭器和食器。祭器裡面盛放的多是谷物,沿用至今的“五谷豐登”中,“登”的意思是“成熟”。後來“登”常用作的“上”、“升”之意,都是對“登”字本義的一種佐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