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最近一篇論文再次将一種可能緻癌的中草藥成分“馬兜鈴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10月中旬發表一篇封面論文,來自新加坡和中國台灣的研究人員認為,馬兜鈴酸與肝癌之間存在“決定性關聯”。
這篇論文一出來,立刻引起熱議,甚至引起了“中醫黑”與“中醫粉”的激烈互掐。
對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發言人回應稱,不是所有馬兜鈴科植物都含馬兜鈴酸。我國自2003年以來,已對含馬兜鈴酸藥材及中成藥采取了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馬兜鈴酸含量高的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等。食藥監總局還發布含馬兜鈴的中成藥品種名單(後附),提醒患者藥品要嚴格按照醫生處方和醫囑使用。
百度截圖
事實上,近年來,有關中草藥導緻肝、腎損傷的報道屢屢見諸報端,為何許多人心目中“天然無害”的中草藥,時至今日卻成了“有毒有害”的呢?
風口浪尖上的馬兜鈴酸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10月中旬發表一篇封面論文,題為《台灣及更廣亞洲地區的肝癌與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廣泛相關》,研究人員來自新加坡和中國台灣。雜志編輯以“一種草藥的黑暗面”為題的簡介推薦這項研究。
這篇論文通過對肝癌樣本的測序分析,發現來自中國台灣的98個樣本中78%具有馬兜鈴酸誘發的突變分子标簽,或者說“指紋”。此外,越南26個樣本中19%含馬兜鈴酸“指紋”,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9個樣本中56%有馬兜鈴酸“指紋”。
基于對全世界共計1400多個肝癌樣本的分析,研究人員認為馬兜鈴酸與肝癌之間存在“決定性關聯”。他們指出,含馬兜鈴酸的草藥在亞洲尤其中國台灣被廣泛使用,但并沒有直接說馬兜鈴酸是當地肝癌高發的原因。
“我們認為這些發現相當重要,”論文第一作者、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黃偉添在回複新華社記者的電郵中說,“雖然我們已經知道馬兜鈴酸會導緻腎衰竭和上尿路癌症,是一種危險物質,但我們一點不知道在肝癌中馬兜鈴酸暴露是如此普遍。”
黃偉添解釋說,對于馬兜鈴酸“指紋”,“所有(其他)已知誘變物都不會産生這種标簽,我們分析了肝癌患者的基因組,發現大量這類突變,其中一些突變位于一旦變異就可能緻癌的基因中。”
至于攝入馬兜鈴酸與患肝癌之間究竟有無因果關系,黃偉添說,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馬兜鈴酸造成突變的嗎?二、這些突變緻癌風險有多大?他們現在“99%肯定”是馬兜鈴酸造成突變,而這些突變更準确地說隻是緻癌風險因素,不同程度的馬兜鈴酸暴露怎樣增加肝癌風險尚需進一步研究。
事實上,馬兜鈴酸曾多次引起争議。
馬兜鈴酸是一種有機酸類化合物,廣泛存在于馬兜鈴屬及細辛屬等馬兜鈴科植物中。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馬兜鈴屬的中草藥具有利尿、抗感染、消炎和抗蛇毒等功效。包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有廣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尋骨風、朱砂蓮、細辛和關木通等。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和中成藥曾用于治療風濕、痛風、傷口化膿等多種病症,并廣泛應用在減肥和減輕女性經期症狀上。
青木香
但是現代醫學發現馬兜鈴酸會損害腎髒。
最初報道見諸1964年,因隻是個例未引起醫務界重視。上世紀90年代,比利時研究發現,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減肥藥導緻女性腎損害,被稱為“中草藥腎病”,引起世界關注。2003年,中國多家媒體報道龍膽瀉肝丸使用藥材關木通所含馬兜鈴酸可導緻腎病後,當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出通知,取消關木通的藥用标準。
進行本次研究的新加坡小組2013年曾在美國《科學轉化醫學》報告,馬兜鈴酸導緻的基因突變數量多于煙草、紫外線等其他緻癌物,首次證實馬兜鈴酸與肝癌之間的相關性。
除了肝癌和腎病外,馬兜鈴酸也已被認為會導緻尿路上皮癌等多種癌症。
随着醫學證據增多,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将馬兜鈴酸列為“一類緻癌物”。歐盟以及新加坡等地在2001年到2005年間開始禁止使用含馬兜鈴酸的草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曾于2001年發出警告信,要求消費者停止使用任何含馬兜鈴酸植物産品。
食藥監總局:将對含馬兜鈴酸産品進行專項檢查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發言人就此回應稱,馬兜鈴酸安全性問題直接關系公衆健康,關系中醫藥事業發展。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将進一步加強監管,對上市的含馬兜鈴酸産品進行專項檢查,加強檢驗檢測,嚴厲打擊違法生産、經營行為。
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日前對媒體說,馬兜鈴酸與肝癌的直接相關性尚無直接有力數據支撐,但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可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甚至存在引發腎癌的風險。鑒于此,我國自2003年以來采取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馬兜鈴酸腎損害病例數量已大幅下降,未收到直接引發腎癌報告。
據了解,不是所有馬兜鈴科植物都含馬兜鈴酸,而馬兜鈴酸藥材的根和根莖部位幾乎不含馬兜鈴酸。我國早前已調整藥材使用部位,将馬兜鈴科植物細辛的藥用部位由全草改為根和根莖。此外,我國已禁止使用馬兜鈴酸含量高的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同時明确對含馬兜鈴屬藥材的口服中成藥品種嚴格按處方藥管理。
廣防己
食藥監總局提醒患者,藥品要嚴格按照醫生處方和醫囑使用,注意含馬兜鈴屬藥品的腎毒性、緻癌性風險。任何藥品都不能大劑量、長時間服用。
中草藥“天然無害”?民衆忽略“天然植物往往有毒”常識近年,有關中草藥導緻肝、腎損傷的報道屢屢見諸報端。不同統計均顯示,緻肝損傷藥物中,中草藥占20%-50%。除了上文提到的馬兜鈴酸,還包括知名的補益藥何首烏以及“疏肝瀉熱”的川楝子。
為何許多人心目中“天然無害”的中草藥,時至今日卻成了“有毒有害”的呢?這是因為,民衆忽略了“天然植物往往有毒”這一常識。
據澎湃新聞報道,除了烏頭、曼陀羅、斷腸草這些衆所周知的有毒植物外,事實上我們常吃到的一些食物,在一定條件下也是有毒的。例如,發芽馬鈴薯中的龍葵素可麻痹呼吸中樞緻死,未煮透的四季豆中的皂素和紅細胞凝集素可緻頭暈嘔吐,新鮮山藥所含生物堿容易使人過敏,未去皮浸泡的木薯所含氰化物毒性極強可緻人死地。
曼陀羅是著名的藥用植物,含莨菪堿、東莨菪堿和曼陀羅等藥用活性成分,但全草有劇毒
這些食物為什麼會有毒?因為人類“強行”把有毒植物變成了食物。事實上,各種植物體内都含有“次生植物物質”,這是一類在植物生長、發育及繁殖過程中非必須的天然化合物。其中,有些物質可以協助生長調節,有些可以引誘昆蟲等協助授粉,其他則發揮了“拒食”功能——植物極力避免自己的任何一部分被吃掉,于是“心機深重”地合成了各種物質。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類不僅會用各種手段将植物去毒,變成食物,還會把一些植物用作藥物來治療疾病。于是,各種實際上含有次生植物物質的植物都被人吃進了肚子。不過,現有的技術不但無法将次生植物物質全部去毒,而且一部分次生植物物質在用于治病的同時也産生着毒副作用,這就是植物對人類的“報複”。
從本質上說,中草藥隻是全世界天然藥物中的一個分類。不論中藥還是西藥、天然的還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有機物還是無機物,隻要吃到嘴裡塗在身上,有毒與否,關鍵還是取決于用途和劑量。而如何掌握用藥劑量以避免毒副作用發生,或者通過藥物炮制等手段使得毒副作用降低,這是醫藥學界數百年來的工作重點。
東方西方都在探究藥物毒理方面經曆了漫長的實踐。傳統中醫基于用藥經驗,已經初步總結了一些中草藥的毒性及配伍禁忌,比如在《本草綱目》等本草著作中就标明了“小毒”、“大毒”及“十八反、十九畏”等。與此同時,奠基于古埃及、古希臘醫學的西方醫學,也對藥物毒性及毒物進行了分類研究。
事實上,現代毒理學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經典毒理學。劑量阈值統計方式在更新,臨床前安全性評價也逐步成為新藥上市前的慣例。因此,當我們拆開西藥的包裝盒取出說明書,往往會看到上面寫着林林總總的不良反應和禁忌,令人觸目驚心;而中成藥的說明書上“不良反應”、“禁忌”兩欄卻常常是“尚不明确”。
也許很多人以為,這正是中藥“沒有副作用”的明證。可其實這樣才是令人擔憂的。中成藥及其來源中草藥的成分極為複雜,本應條分縷析、進行多重臨床前實驗及臨床試驗。然而出于種種原因,這項工作并沒有完全開展。
據澎湃新聞報道,現代毒理學是一門舶來品,在中國落地不過數十年。在浩如煙海的天然中草藥和各地民族民間藥面前,盡管有些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了長期而艱巨的研究工作,有相當大比例的中草藥尚未獲得充分研究,毒性仍未明确。
對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發言人在回應中也提到,确保藥品安全是企業的主體責任,所有藥品生産企業都必須對其上市藥品開展持續性研究,都必須嚴格履行對不良反應進行監測和報告的責任,并根據研究結果以及不良反應監測情況,采取風險控制措施。所有把含馬兜鈴酸藥材作為原料生産制劑的企業,都要對其産品進行安全性評價,限期提供評估結論,逾期未能提供評估結論,要停止生産,注銷藥品批準文号;有評估結論的,要提出風險控制措施,經藥品審評中心審評後,對獲益大于風險的修改完善說明書,對風險大于獲益的予以淘汰。
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然而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華社也發文指出,現代科學“永遠在路上”。雖然最新研究再次确認了馬兜鈴酸和肝癌的關聯,但不同程度的馬兜鈴酸暴露怎樣增加肝癌風險,以及如何排除此前研究中的其他緻癌風險因素尚需進一步研究解答。
附:
含馬兜鈴屬藥材的已上市中成藥品種名單
可能含有馬兜鈴酸的馬兜鈴科藥材名單
(稿件轉自:新華社、人民網、澎湃新聞、中新網、中國醫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