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上了年紀的人
會感覺自己腿腳不利索了
一走就累
還會出現腿麻腿痛
無力等不适症狀
很多人以為這是
“人老腿先老”
殊不知“走路多了腿就疼”
大部分是因為患了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什麼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如何進行藥物和手術治療?
本期專家
皮 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指由于動脈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動脈内膜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病變肢體血液供應不足,引起下肢間歇性跛行、皮溫降低、疼痛、乃至發生潰瘍或壞死等臨床表現的慢性進展性疾病,常為全身性動脈硬化血管病變在下肢動脈的表現。
不同階段的症狀表現
- 早期:
最早出現的症狀多為肢體畏寒伴肢體發涼,寒冷刺激可使小動脈痙攣引起疼痛,即所謂溫差性疼痛。
可出現下肢酸痛或沉重感,擡高患肢可誘發體位性疼痛。
同時出現下肢特别是足趾麻木、下肢有蟻行感。限于特定足趾的冷感、麻木感而非雙側不适,更提示為肢體缺血。
這些症狀常不被重視,部分患者拖延到出現間歇性跛行方來就診。
- 中期:
出現間歇性跛行,是本病典型的臨床症狀之一,根據病變的部位不同,出現跛行的早晚各異。
表現為活動之後出現下肢供血不足,從而産生肌肉疼痛、痙攣或疲乏無力,必須停止活動或行走,1-5分鐘後才能緩解,再繼續行走相同的距離又出現疼痛。
從開始行走到出現疼痛的時間稱為跛行時間,其行程稱跛行距離。
間歇性跛行的距離一般為300米左右,行走的速度相同則跛行的距離也相同。
- 晚期:
出現靜息痛,病變晚期在休息狀态下也發生疼痛,最初在足趾發生難以忍受的疼痛,其後可發展至足底及踝部。
疼痛分布的範圍各異,一般在患肢末端,不是特殊的神經分布區,特别是夜間平卧10~20min後發生。
常通過下垂足部及行走緩解疼痛,再次平卧入睡時因血流動力學關系且動脈壓降低,缺血症狀加重,靜息痛劇烈,嚴重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
嚴重時晚期可出現足趾紫绀、皮膚發亮、趾甲變厚、變形等。
病變繼續發展将産生局部腫脹或水疱,進而産生自發性潰瘍或壞疽,輕微外傷即可加重局部破潰。
潰瘍、壞死一般發生于兩趾之間、足趾尖及足趾受壓部位,向上可累及足部和小腿,但不超過膝關節。多發生幹性壞疽,合并感染者可産生濕性壞疽及中毒症狀。
哪些人容易“中招”?
- 吸煙
- 糖尿病
- 高血壓
- 高脂血症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慢性腎功能不全
- 炎性指标
動脈粥樣硬化是涉及多種炎性細胞和因子的慢性炎性反應,與同齡無症狀人群相比,炎性指标(如C反應蛋白)增高的人群5年後發展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概率明顯增高。
多發生在中年以上男性,且多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和吸煙史。
确診手段
- ABI測定
是最基本的無損傷血管檢查方法,易操作、可重複,可以初步評估動脈阻塞和肢體缺血程度。
- 二維超聲圖像
可以測量内中膜厚度、斑塊大小、明确斑塊性質,結合彩色多普勒成像及頻譜多普勒可以診斷動脈狹窄或閉塞的部位和程度,并提供收縮期峰值流速、病變部位與病變近心端的峰值流速比值、搏動指數等血流動力學參數。超聲檢查屬無創性檢查,檢出率高、實時動态、方便快捷、可重複,門診即可完成。
- CTA
是術前常用的無創性診斷方式,随着機器性能提高和軟件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DSA。
- DSA
可以準确顯示病變部位、性質、範圍和程度,目前仍然是診斷ASO的金标準。但作為一種有創檢查,有一定的并發症發生率。
治療方式
- 藥物治療
• 血管擴張藥
• 抗血小闆藥
• 溶栓、祛聚、抗凝藥
• 改善血流動力學的藥物
• 抗動脈粥樣硬化藥
• 改善代謝藥
- 手術方式
主要通過經皮經腔血管成形術(PTA),或經皮動脈内球囊擴張成形術,或用一種尖端可彎曲并能高速旋轉的導管對狹窄性病變進行旋切治療(PAC)。
如何預防?
- 拒絕吸煙(包括二手煙)
- 控制飲食(低鹽低脂)
- 适當的有氧運動
- 定期體檢,對于疾病早發現、早幹預、早診斷、早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