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曆人間百态?《一地雞毛》寫盡世情百态——讀劉震雲的《一地雞毛》,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閱曆人間百态?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地雞毛》寫盡世情百态——讀劉震雲的《一地雞毛》
“小林腦袋已經發蒙,這天夜裡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着一堆雞毛,下邊鋪着許多人掉下來的皮屑,柔軟舒服,度日如年。又夢見黑壓壓無邊無際的人群向前湧動,又變成了一隊隊祈雨的螞蟻。”這是劉震雲早年創作的一部絕無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實生活,瑣碎人生範本的小說《一地雞毛》中描寫主人公小林的一段文字。一部描寫關系學的教科書式的短篇小說,《一地雞毛》再現了單位這一微觀天地,雞毛蒜皮,纖毫畢現,不嫌其俗,不掩其惡,“醬缸”之臭,人心之險,一一展示無遺。
不管我們多麼不想承認,多麼不甘心承認,可是最終大部分人,還是會過上這種一地雞毛的日子。一地雞毛的日子,不是讓你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讓你找準定位。理想也許是感性的産物,可最終卻一定是理性來結果。自卑與自大的較量中,心懷理想,相信未來。俗人,俗世,也有俗氣的幸福。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俗人,一地雞毛,就變成了人間百味。
詞彙是描寫現實生活和社會的,具有具體獨特的意思,就成語一地雞毛所指稱的意思看,簡單有三層意思:作為日常生活瑣事、雞毛蒜皮的小事的代稱;表示平庸、瑣屑、卑下,無所作為、糾纏不清;引申為糟糕、麻煩、混亂、使人厭煩、不受歡迎。而劉震雲以之為小說的标題,叙事寫人,從一個側面寫盡了人生百态和世情風貌。從整篇小說叙述的故事和人物的命運看,新寫實主義小說代表作《一地雞毛》描寫了主人公小林在單位和家庭的種種遭遇和心靈軌迹的演變:菜籃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單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反映了大多數中國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狀态。它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大多數中國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給人們内心和外在帶來的變化。
小林是一個從大學畢業入職國家機關時間不長的年輕人。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發展和社會經濟都處于初期。國民經濟起步階段,國民的生活境遇自然不會有多麼好:夫妻倆微薄的收入既要維持家庭生活的日常開銷,還有支付保姆的工資。為了保證家庭用度的正常運轉,小兩口必須精打細算,凡是涉及家庭支出的不得不斤斤計較。正是這樣,小林每天必須起早到供銷社排隊買相對便宜的豆腐,冬天要冒着嚴寒排隊買廉價的冬儲大白菜,舍不得給孩子買奶粉,四口人一頓兩菜,即使家裡來了客人,也最多添加一葷一素,孩子生病治療也要反複比較.......之所以活成這個樣子,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窮”,因為社會地位的卑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政治經濟學的規律,也同樣适用于尋常百姓的生活。因為經濟拮據,微薄的工資隻能掰着手指頭,即使這樣,也會遇到入不敷出的窘迫。這樣,家庭戰争在所難免——夫妻之間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經常是激烈的沖突沒有,局部戰争頻發;夫妻倆與小保姆的鬥智鬥勇也時時發生;至于與鄰居印度女人的面和心不和是常态。不可否認,因為要解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事情,所以在處理開門七件事的過程中鍋碗瓢盆交響曲有時候就會震耳欲聾。盡管戰争不斷,但是生活還要繼續。屈辱也好,憋屈也罷,都是因為兩個人都是新入職的普通之人,都是靠死工資維持生計。而從作品描寫的夫妻倆所遇到的窘迫與尴尬看,它們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生存境遇的活寫真。過去如此,現在也是這樣。
簡單梳理一下小林夫婦遇到的尬境,與現實社會中人們面臨的困境有太多的疊合度。“小說是生活的百科全書”,通讀《一地雞毛》會切實理解這個命題的正确性。城鄉結合的家庭,處理好與夫妻雙方親戚朋友的關系是永遠離不開的問題。來自農村的小林,因為是在北京的國家機關工作,所以在父母及親戚的思維中就被賦予了神通廣大的本領。正是如此,所以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鄉裡鄉親隻要有困難都會前往北京。這無形之中就為原本就拮據的生活增加了困難。
但是,為了父母的那份莫須有的榮耀,小林隻能在妻子面前“摧眉折腰”。即使這樣,由此事引發的小摩擦也會不斷。之所以如此,除了因為鄉下來客增加家庭額外的開支,還有鄉下人的随地吐痰、不分場合的抽煙的陋習讓成長在城裡的妻子無法忍受。戰争的爆發,與其說是源于窘迫的生活,不如說是因為城鄉思想觀念和文化思維的差異。——這不單單是夫妻倆要面臨的問題,也是當下很多進軍城市,生活在城裡的鄉下人要解決的問題。
城鄉二元對立與沖突成為夫妻倆生活中無法避免的棘手事情,而回到具體的家庭生活中時,許多切實的問題比這個問題更加複雜,憑借兩個人力量更加難以解決。妻子因為上班每天往返擠公共交通工具需要三四個小時。為了減少麻煩,妻子打算調動工作。可是,剛剛入職不久的大學生,同學中沒有可以幫助自己的,雙方也沒有有權有勢的讓他們遮風避雨。情急之下,隻能托關系、走後門。可是,找人辦事不是動動嘴皮子就可以,需要來點實實在在的。幾番努力,夫妻倆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多路并舉,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弄巧成拙。——一箱廉價的“可口可樂”沒有送出去,事情也不了了之。不過,孩子每天拿着可口可樂在看不起自己的人們面前喝,多少給夫妻倆掙得了一點面子。
托關系、送禮沒有把工作調動成功。可是,妻子單位一把手小姨子與小林妻子住一個小區卻解決了妻子上班颠簸勞累的煩惱。懼内的領導為了取悅老婆,專門在小姨子上班的路線上加開了一趟專車。這樣,妻子每天就不需要起早貪黑地往返單位和家之間,不僅減輕了勞累,還有更多時間操持家務,一舉兩得,夫妻倆自然高興。——可是,當得知加車的内情之後,夫妻倆像吃了蒼蠅一樣,内心不是滋味。不管是搭順風車,還是怎麼樣,反正少去了奔波勞累之苦,想到這些,夫妻倆還是慢慢地适應并享受這份意外的優惠。可是,一個風波平息,另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女兒入托——亟待解決。
之所以說是緊急事情,一個方面源于兩個人對保姆極大地反感,女兒一旦進托兒所,就可以辭退保姆。這樣既眼不見心不煩,也節省下一筆開支;一方面女兒也到了上幼兒園接受啟蒙教育的年齡。孩子上學的事情不能馬虎,關鍵是上什麼樣的學校。按照現實情境,有四種幼兒園。其中,外單位的幼兒園是最好的,有一定社會聲望的都拉關系走後門把孩子送到裡面,以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既然涉及人情關系,小林夫婦又陷入争吵之中。孩子一定要進外單位的幼兒園,這是妻子給小林下的死命令。
可是,書生氣還沒有完全褪去的小林哪有這樣的本事。幾番努力,幾番争吵,沒有任何的希望,隻好進入最差等的幼兒園。真的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兩個人接受這個事實時,對門印度女人的丈夫到訪,又給他們帶來了驚喜。——因為自己的孩子和姐姐的孩子都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他托關系搞到兩個上外單位幼兒園的指标。姐姐家因為搬家到其他城市,不需要這個名額。雖然兩家平時面和心不和,但對于這份意外的驚喜,夫妻倆還是蠻感激對面鄰居的。
不過,快樂的時光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夫妻倆聽左鄰右舍風言風語說鄰居家的孩子不願意上學,情非得已隻好找自己的孩子陪伴。聽到這些,想想自己的孩子扮演“陪讀”的角色,夫妻倆心裡特别犯膈應,内心無數次地詛咒。可是,當看到孩子每天快快樂樂地從學校了飛出來,小兩口也隻能接受這個現實。好景不長,元旦過後不久,孩子明顯表現出厭學的情緒,極度恐懼上學。對于孩子發生的突變,小兩口百思不得其解。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問題的症結。
原來,元旦前夕,大部分學生的家長都給老師送了當時比較緊缺的“炭火”,可小林夫婦忙于生活工作,把這件頭等大事給忘記了。這樣,孩子自然不被老師待見。發現了問題,必須盡快解決問題,好讓孩子趕快進入正軌。“最後在郊區一個旮旯小店裡買到炭火。不過是高價的。高價能買到也不錯。小林讓老婆把炭火送到幼兒園。第二天,就恢複了常态,高興去幼兒園。”
......
一個短篇,撷取一個俗常生活的視角,以一對普通夫妻的生活為軸心,描寫他們的生存狀态。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把他們身上所經曆的尋常生活瑣事投射到現實生活,就是現世人情社會的活寫真。之所以看病難、上學難、辦事難,是因為沒有權、沒有錢、沒有地位。——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而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就如同小說中的那塊“馊豆腐”。當小林在與女小彭“談笑之間,兩個人就把那個批件給處理了”,而獲得價值七八百元的微波爐的好處費時,在社會大染缸中浸泡有一段時間的小林完成了人生境界的提升。
從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不肯通融到小林這種為生活瑣事累積但還有幾分“好面子”,再等到了“小李白”放棄思考,不自覺地用社會的标準來成為自己的行為規範——實現人生的三級跳,小林也就成功地完成了自我的社會化。掩卷咀嚼小林說的“其實世界上事情也很簡單,隻要弄明白一個道理,按道理辦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過下去,也蠻舒服。舒服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話,“百科全書”影射的社會人情道理,還是極富啟迪心智的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