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有嘴無肛,能吞萬物而不洩,隻進不出、神通特異,故有招财進寶、吸納四方之财的寓意,同時也有趕走邪氣、帶來好運的作用,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此外是龍、鳳、龜、麒麟),稱為招财神獸。
貔貅在古代曾被作為兩個氏族的圖騰。傳說因為幫助炎黃二帝作戰有功,被賜封為“天祿獸”即天賜福祿之意。《史記·五帝本紀》“﹝軒轅﹞教熊罴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
徐珂《清稗類鈔·動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也有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逸周書·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為可服?”司馬貞索隐:“此六者猛獸,可以教戰。”古代也用貔貅來化指勇猛的戰士。唐張說《王氏神道碑》:“赳赳将軍,豼貅絕羣。清畢著《紀事》詩:“乘賊不及防,夜進千貔貅。”柳亞子《讀史》詩之七:“綠林家世擁貔貅,乳臭兒郎據上流。”
在南方,有些人将它稱為“怪獸”或“四不像”等。它專為帝王守護财寶,也是皇室象征,稱為“帝寶”。又因貔貅專食猛獸邪靈,所以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
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除了招财、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中國傳統有裝飾“貔貅”的習俗,貔貅寓意豐富,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
經過曆朝曆代的轉變,神話傳說中的貔貅的形态比較統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較為流行的形狀是頭上有一角或兩角,全身有長鬃卷起,有些是有雙翼的,尾毛卷曲。玉雕的貔貅一般采用卧姿,有口銜着玉錢的,也有趴在玉錢上的。人們喜歡用紅線拴住貔貅口裡的玉錢,或是将繩子拴在貔貅的尾巴上,用來佩帶和把玩。
貔貅的形象自唐代以後較少出現,及至清代乾隆年間,由于乾隆皇帝好古,對古玉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癡迷與喜愛,我們可在當時宮廷所藏的數件古玉貔貅身上看到乾隆皇帝親自授意刻于其上的禦制年款及禦制詩詞,足可見對其的重視和喜愛。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漢代玉貔貅,其包漿瑩潤,曾經深沁熟盤,貔貅的胸前刻有禦制詩。其下配有雙層紫檀木座,上層刻有“乾隆禦玩”字樣,下層刻有與貔貅胸前相同的禦制詩,可見其曾為乾隆皇帝的心愛收藏。另一件漢代玉貔貅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其上陰刻“乙巳年乾隆禦題”詩。在欣賞與贊美古物的同時,乾隆皇帝也命工匠參照漢魏及南北朝時貔貅神獸的形象制作新的“仿古”器物。
若想了解更多風水和自己的運勢,解除煩擾,百事順達可添加天易居士(tzds66)微信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