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倉颉創造文字,到蔡倫改進造紙,再到畢生發明活字印刷漢字,傳承華夏文明典籍記錄中華文化曆史漫漫,古今載籍浩如煙海,卻也有不少古籍典冊因朝代更替,時局動蕩等原因遺憾失傳,明代永樂大典便是其中最讓人惋惜痛心之一。
“換代修史,盛世修書”是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更換朝代要修史,總結前人過失,王朝興盛要修書,頌揚當朝偉績。
洪武2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想要修撰類書,商議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但沒有修成。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為整理知識,下令編撰書籍,凡書記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集為一書。
主持編纂這樣一部鴻篇巨制的重任,落在了翰林侍讀謝晉的身上。縱觀整個明代,謝晉以博學多才而聞名,與楊慎,徐渭三人并稱明代三大才子。他自幼聰明,五歲成誦,七歲數文, 12歲時已讀遍四書五經。
洪武20年,謝晉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四年登科及第,授庶吉士。在接到任命後,謝晉前後召集147人,于永樂二年成書,名為《文獻大成》。成書如此之快,朱棣非常激動,但看過後卻不甚滿意,因為這部書并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所撰尚多未備。
于是在永樂三年,再命人稱“黑衣宰相”的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與謝晉協同,動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編寫。
1407年,經過兩年時間,這部巨著終于定稿。朱棣看過後十分滿意,親自作序,并命名為永樂大典。經典抄錄至1408年冬,終于正式成書,進永樂大典表中記錄本書修繕完畢後,共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被學術界稱為集古書的原則。不列颠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更是稱其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而這樣一部涵蓋範圍廣,成熟規模大的曠世奇書卻沒有完整存世。
永樂大典在編撰完成後隻抄錄了一部,到嘉靖朝擔心大典有損,重新抄錄一部。前者被稱為永樂正本,後者被稱為嘉靖副本。當時典籍藏于宮中,流傳不廣,雖有人提議刊印,但公費浩繁,一直未能實現。
正統14年南京文淵閣大火,藏于其中的永樂大典原稿全部付之一炬。可以說,從成書那刻起,這部繁雜浩大的叢書的命運就注定不會平坦。
明末社會動蕩,永樂大典開始出現遺失。到乾隆38年,清政府修訂四庫全書,發現永樂大典已經缺失2422卷,約上千冊不知所蹤。
鹹豐十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閑置于翰林院的永樂大典大量書冊被搶走。光緒元年修繕翰林院時,清查數量不足5000冊。
光緒二20年,翁同和清查時僅剩800冊,流失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光緒26年,翰林院被義和團焚毀,永樂大典遭焚毀,搶奪甚至丢棄,損失約300餘冊。至此,成書萬餘冊的永樂大典消失殆盡。
1912年翰林院剩餘藏書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僅餘64冊。
如今,全球所存永樂大典副本約400餘冊,散落在八個國家, 30多個機構單位或收藏家手中,皆為家境副本。
關于永樂正本一直沒有出現的原因衆說紛纭,李自成的縱火,嘉靖帝的殉葬,所以學界至今還有人将希望寄托于明永陵,在他打開之時,這部曠世巨著能否失而複得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