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要來啦

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要來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9 19:26:12

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要來啦?神舟飛天、蛟龍深潛,中國制造的強勁發展離不開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領、敢擔當的産業工人隊伍的有力支撐在緻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的賀信中指出,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衆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适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需要,勤學苦練、深入鑽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工匠精神既包括對工作崗位的熱愛、堅守與奉獻,也包括對精湛技能孜孜不倦的追求,還意味着對産品、工藝或流程的開拓創新因此,提升和弘揚工匠精神是推動我國制造業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邁向制造強國的重要内驅力,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要來啦?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要來啦(首屆大國工匠論壇征文完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1

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要來啦

神舟飛天、蛟龍深潛,中國制造的強勁發展離不開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領、敢擔當的産業工人隊伍的有力支撐。在緻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的賀信中指出,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衆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适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需要,勤學苦練、深入鑽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工匠精神既包括對工作崗位的熱愛、堅守與奉獻,也包括對精湛技能孜孜不倦的追求,還意味着對産品、工藝或流程的開拓創新。因此,提升和弘揚工匠精神是推動我國制造業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邁向制造強國的重要内驅力。

為深入了解我國産業工人工匠精神培育狀況,挖掘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與外延,廣東省總工會聯合華南師範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于2022年7—8月在廣東省21個地市展開了大規模在線問卷調查,最終搜集到有效問卷34103份,這是近年來覆蓋廣東一線産業工人最大規模的一次問卷調查。廣東省作為我國傳統的制造業強省,有近2500萬名産業工人,約占全國産業工人總量的八分之一。近年來,為紮實推進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廣東省委、省政府和省總工會高度重視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大國工匠的培育,推出了一系列有力舉措,成效顯著。

本文将利用廣東省調查數據對當前我國工匠精神的理論内涵、培育現狀、現實困境展開分析,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希望為廣東省乃至全國持續推進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大力培育弘揚工匠精神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一、我國工匠精神的培育現狀

第一,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成效顯著,技能人才存量顯著擴大、學曆結構不斷優化、技能水平逐漸提高。據統計,截至2021年12月,廣東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762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93萬人,居全國前列。從學曆上看,34%的産業工人為初中及以下學曆,職業類院校(技校、職業高中和高等職業院校)出身的産業工人占據11%,更加讓人欣喜的是,17%的産業工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曆;從職業等級評定的情況來看,初級工、中級工和高級工的比例分别達到13.5%、8.7%和4.4%。學曆結構的優化和技能水平的提升為瞄準大國工匠的“高精尖缺”培養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二,經過多年培育,以敬業、創新和奉獻為基本内涵的工匠精神已被廣泛認可。工匠精神的實踐性和時間性是在勞動者的每一個行動細節中得以呈現的。我們認為,工匠精神至少包括敬業精神、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三個維度。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從敬業精神上看,超過七成工人認為,自己“盡最大努力去做好這份工作”。從創新精神上看,近六成的工人認為,“自己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64%的産業工人在工作中“經常琢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或質量”,47%的工人認為“自己在工作中有很多新想法或點子”。從奉獻精神看,近七成的工人“願意為了完成工作任務加班加點”并且“在工作中專注細心”。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信仰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廣東省一線産業工人的基本素養。

第三,“中國制造”的刻闆印象漸被破除,産業工人對于“中國制造”的信心不斷提升,逐步呈現出積極正向的職業價值觀。對于中國制造業水平,45%的工人不認同“中國制造業技術水平遠遠落後于發達國家”,33%的工人不認同“中國制造業一直在模仿,缺乏核心科技”,32%的工人不認同“中國産業工人技能水平偏低”。對于中國品牌,38%的工人不認同“外國産品雖然貴,但是質量更好”。當代工匠是打造“中國制造”的人才基石,是實現“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核心競争力,樹立積極的職業價值觀有利于增強職業認同感。

二、當前我國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困境

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需要政府、社會、企業以及勞動者的共同參與、形成合力,但目前這四個主體及其采取的舉措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制度設計包容不夠,産業工人尤其技能型産業工人仍被排斥在一些人才評價體系、職稱評定體系以及榮譽表彰體系之外。産業工人雖然有技術,但因學曆偏低、分布在非公企業等,缺乏職稱評定渠道,也沒被納入人才引進目錄。比如,調查顯示,66%的工人沒有“考取過任何職業資格證書”、68%的工人沒有“評定過職業等級”。既有的國家職業資格認定與企業衡量工人技能水平高低存在“脫節”現象,導緻産業工人無法參與職業資格認定,也無法享受到當地政府一系列落戶、住房、教育等人才支持政策。

第二,社會認同偏低,技術工人普遍面臨“有技術無地位”的尴尬境遇,社會地位偏低阻礙工匠精神的養成。從工資收入上看,制造業從業者的收入相對較低,33.5%的工人的到手工資為4000元以下,尤其是制造業畢業生起薪相對于其他行業更低。收入偏低也導緻産業工人職業認同度低,31%的工人強烈同意“年輕人在制造業缺乏發展空間”。産業工人的技術技能無法轉化為“應得的社會地位”,中國技術工人總體面臨“有技術無地位”的困境,這阻礙了産業工人職業認同和敬業奉獻精神的形成。

第三,企業支持體系不健全,無法全面支撐産業工人的收入提升、學曆提升和工匠精神的形成。工匠精神養成的背後實質上是技術工人培育和發展問題,企業作為用人單位,是第一責任主體。調查數據顯示,産業工人收入水平仍然較低,約70%的産業工人收入水平處于企業的中下層,還有約20%的産業工人認為企業收入分配不公平。産業工人技能培訓覆蓋面仍然有待提升,調查表明,近年來,近一半的員工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技能培訓,也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職業态度與工作精神的培訓。

第四,職工流動頻繁,培育工匠精神缺乏穩定的雇傭關系作為基礎。穩定的雇傭關系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制度土壤。比如,廣受贊譽的日本工匠精神正是建立在其終身雇傭制基礎之上的。當前我國産業工人主體主要是農民工,尤其是“80後”“90後”的新生代農民工,工作流動頻繁,無法與企業建立起穩定的、長期的契約關系,導緻企業和勞動者對技能投入回報缺乏預期,技能提升動力不足。調查數據顯示,36%的員工在本企業的就業時間為兩年及以下,近六成員工對于自己是否仍留在本企業存疑,更有10%的員工表現出明确的離職傾向。

三、完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的對策建議

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5年來,以敬業、創新和奉獻為基本内涵的工匠精神已初具格局,為進一步完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本文建議如下:

第一,改進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暢通産業工人的職業與社會發展渠道。包容性不夠是導緻産業工人缺乏工匠精神的主要原因。一是要進一步深化職稱評定的“放管服”改革,擴大企業職稱評定的自主權,暢通“技術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的成長通道和發展路徑。二是要加快探索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辦法,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曆證書、職稱證書的互通互認等,使技術工人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要鼓勵企業将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與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并行設置、層級互相對照,以提高崗位吸引力。四是要将工匠人才納入技術技能人才序列,有助于此類群體更好地獲得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紅利,契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

第二,引導社會輿論觀念,宣揚工匠文化,提高産業工人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認同。工匠精神需要在長期的價值激勵中逐漸形成,這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一是要倡導銳意創新和崇尚技術的企業文化,通過各種激勵機制引導技能人才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上大膽突破、解決難題。二是要舉辦好技能大賽、“最美職工”等評選活動,使得技能人才得到應有的社會認同和尊重,打破“藍領”相比“白領”低人一等的觀念。三是提高産業工人的收入水平,給予工匠人才更高的物質回報,使其社會地位與貢獻相匹配。

第三,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改善産業工人工作待遇,優化企業内部管理制度。企業是培育産業工人和弘揚工匠精神的第一主體。一是要提升企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健全培訓經費稅前扣除政策,暢通培訓補貼直達企業機制,鼓勵企業支持員工開展學曆和技能提升。二是推動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和自動化改造,改善工作環境,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産業工人的工作體驗。三是要推動企業優化收入分配機制,不斷提高産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四是要推動企業與勞動者建立長期穩定的雇傭關系。

第四,推動工作倫理教育,引導青年一代樹立正确的職業觀念。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倫理,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為,因此培養弘揚工匠精神的關鍵是如何幫助青年一代勞動者樹立以敬業、創新和奉獻為基本價值追求的職業觀念。一是要利用校園平台,面向在校初高中生、大學生廣泛開展勞動價值觀教育。二是要發揚“工會是一個大學校”的優良傳統,面向企業和社會廣泛宣傳、表彰工匠精神和勞模文化。三是要利用各種新媒體,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新時代工匠精神。四是要警惕“躺平”“混日子”“内卷”等不良工作觀念的社會傳染,用正确的職業态度引領當代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作者:吳小芳 孫中偉 張祖耀 徐喜溶,單位:華南師範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廣東省總工會經濟工作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