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地位?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著作有《兒童之觀念》《稻草人》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葉聖陶地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著作有《兒童之觀念》《稻草人》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劇烈的社會變動影響了當時的有志青年。其中,17歲的葉聖陶認為,要想改變世界,必先“改革人心”。1912年,他從江蘇蘇州闫子廟小學開始自己的從教生涯。在他94年的生命裡,葉聖陶教過小學、中學和大學,做過研究員和編輯,尤其是從事教育實踐長達76年。
葉聖陶3歲開始識字、描紅,6歲已識得3000個漢字。在進入私塾的第二年,他就能将《四書》《五經》熟讀成誦,把儒家經典熟記于心。葉聖陶從傳統文化典籍中不斷汲取營養,對《學記》中提出的教學相長原則高度贊同,并把孔子在《論語》中強調的個人修養、孟子強調的“自得”學習方法進行創造性闡發,将其發展成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思想組成部分。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葉聖陶先生曆經教學的千錘百煉後,對自己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概括,既言簡意赅又蘊含豐富。在他看來,“教”是手段,針對一切教育而言,不僅适用于學校教育,而且适用于家庭教育;不僅适合語文教育,而且适合德智體美勞等其他各學科的教育,即适用于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一切教育。“為了”表示教的目的,即學校教師的追求,“達到”表示過程,同時強調“教”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不需要教”則是最終結果,也是進行教育活動的目的所在。
從“教”到“不需要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幫助的過程。隻有學生能真正掌握學習方法,能自勵自學、終身貫之,教師才真正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教”、怎樣“教”才能達到“不需要教”的地步,是葉聖陶一直在探索的話題。
要想提高教學水平,達到“不需要教”的地步,首先要明白“教”什麼,這就要對課程的性質樹立正确認識。以語文課程為例,葉聖陶在早年的教學實踐中領悟到,與其他任何學科相比,語文作為與母語相關的課程都具有其獨特性。故而,葉聖陶在從教40周年時說:“什麼是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語文學科裡學習的意義,表明了語文的“工具性”。但是,葉聖陶的“工具性”不屬于純工具,而屬于大工具的範疇。因為他很早就表明:“國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
在了解課程性質的基礎上,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分析。在葉聖陶看來,教材是教師與學生聯系的紐帶,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必備教具。但是,教材隻是個例子,教師應以此為例,舉一反三,讓學生具備自己閱讀分析的能力。因此,葉聖陶與夏丐尊合編了有别于一般教科書的《文心》,通過每節一個主題,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講述閱讀與寫作方面的知識。對此,朱自清認為這本書的出版是“一件公德”,因為“書中将讀法與作法打成一片”,讓學生學得輕松,可謂寓教于樂。
此外,要想達到“不需要教”的程度,必須要正确處理師生之間的關系,堅持以“學生為本位”。葉聖陶認為:“凡是合乎兒童天性的,他們就願意知道它、學習它;與他們的天性不相侔合的,他們就不想知道,不高興學。”“教師教各種科目,教各種教科書,并不是教過了就完事了,還要以教育的價值為出發點,适應學生的天性,揀那學生需要的給他們指導。”這些論述可謂言簡意赅、一語中的。
由此可見,“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不單指讀書與學習,也指生活和做人。故而,葉聖陶指出,教學隻限于“教室以内”“書本以内”便是弊端。他提出,應該讓學生走進生活中去,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他認為,教育要“給予學生處理生活的一般知識,養成學生處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能夠做一個健全的公民”。葉聖陶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葉聖陶剛開始從事教學工作時,就在學校栽花種草,精心布置教室,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他還為孩子創辦了閱覽室,鼓勵學生積極閱讀、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尤其是在教學期間,積極開展戲劇表演活動,讓學生自選自編,從而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在實踐之餘,葉聖陶将自己多年的教育理念融于百萬字的論著中,影響了中國千千萬萬的教育工作者,并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産生巨大作用。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海澱區敬德書院)
《中國教師報》2018年04月04日第13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