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人物,是同學們從三年級開始,一直到初中、高中的作文主題。不僅是寫人,在寫事的文章裡,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學會塑造人物非常重要。
本期《跟着古詩學寫作》,我們将通過賞析唐代詩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一詩,學習如何運用白描手法描寫人物。

小兒垂釣
唐 •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詩人:
胡令能(公元785-826年),唐代詩人。幼時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動傳神,生活情趣很濃。
注釋:
蓬頭:頭發亂蓬蓬的。
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小草。
苔:潮濕地方生長的植物。
魚驚:魚兒受到驚吓。
映:遮映。
古詩今譯:
一個蓬頭稚面的小孩學着大人釣魚,斜着身子坐在野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體。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寫作技巧大盤點
《小兒垂釣》整體運用了白描的寫作手法。通過描寫典型細節,極其傳神地再現了兒童認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白描”是文學創作的表現方法之一,主要是指不加烘托,隻運用樸素簡練的文字,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白描并不高深,其實就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态、心理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但是要重點突出,語言要儉省。
《小兒垂釣》整首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小兒的樣子;第三、四句重在問路。
第一句,“蓬頭”一詞,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樣子,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使人覺得是那麼的自然生動與真實可信。第二句的“側坐”,是小孩在垂釣時的姿态。小兒的動作情形,如在眼前。“莓苔”,泛指貼着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植物。這告訴了人們,小孩選擇了一個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釣魚。後兩句中,“遙招手”是小兒的動作。當路人向他打聽道路時,小兒害怕話語驚跑了魚兒,不做回答,而是連忙老遠就招手讓路人過來。這一個小小動作的白描,寫出了釣魚小兒的心理活動。
技巧應用要點
可以用白描手法寫人物的容貌,注意要突出特點。
可以用白描手法寫人物的動作,抓住能反映性格和心理的典型動作。
可以用白描手法寫人物的神态和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
白描要注意用字的準确和凝練,用準确、簡潔的語言進行描寫。

王霞
(主講嘉賓)
南京市栖霞區實驗小學退休教師,中國散文學會、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曾主持和參與了省市區各級類課題研究,是江蘇省“小學中高年級作文自能評改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其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課程标準(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科研課題成果獎。
第二講将于本周五(2月7日)
在莫愁大觀園微信公衆号發布
敬請關注

1
編輯:巴恬恬
校對:張秀格
審核:黃妍虹、王淑娟
莫愁大觀園
有溫度 有态度 有深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