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溜溜達達看世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台北故宮博物館的兩大鎮館之寶:肉形石和翠玉白菜。
這兩件文物一直是台北故宮博物館的人氣國寶,許多國内外遊客來這裡專門就為看它們,在對外宣傳的時候,”東坡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也一直被列為三大鎮館之寶,但卻引起了很大争議,毛公鼎實至名歸,但肉形石和翠玉白菜就藝術價值而言并不足以擔當鎮館之寶的重任。
台北故宮館藏珍寶60多萬件,受展廳面積的限制,台北故宮通常每三個月就要輪換展覽的文物,但是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和毛公鼎這三大件兒始終沒有換過,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兩件文物的展示櫃常常被人流圍的水洩不通,甚至自放在台北故宮展覽以來,極少外借展覽。
甚至許多人嘲諷,到古玩市場看,長的像肉的石頭都是論斤賣的。且白菜的雕刻水平沒有太多亮點,翡翠就算材料貴,在文物界也是普通的材料。
民間肉形石
東坡肉形石産自清代,是由一塊天然形成的瑪瑙石雕刻而成,上面的色彩紋理都是天然形成,工匠因勢造型将表面染色,使其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幾乎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圖片來源:《揚子晚報》
翠玉白菜原是光緒帝妃子瑾妃宮中的一件陳設器,是由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玉石雕刻而成,原料産自緬甸,綠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灰白的部位雕成菜幫,菜葉上頭還有兩隻小蟲,一隻是蚱蜢,一隻是蝈蝈。這棵白菜與真白菜在大小、長相上相似度極高,也是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這兩件國寶的最大的特點是雕刻逼真,肉形石大多為天然形成,翠玉白菜體現了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但精雕細镂的玉石作品也從來都不缺,定為鎮館之寶也卻有些牽強,其實台北博物館在評定鎮館之寶的時候,不單單是考慮藝術價值,還考慮到了觀衆的喜愛度,在幾次網絡評選中,這兩個文物的喜愛度也是高居榜首,因此,它們被評定為“人氣國寶”。
有人說,肉形石和翡翠白菜之受大衆如此喜愛,從根本上反映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觀念。不過也有的認為這是一種低級趣味,台北博物館為了迎合大衆,一直在采取的一種宣傳策略,引導大衆。其實,雅俗共賞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文物不應該隻是被供在神壇上,高深的藝術價值沒有人懂也是枉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