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當了父母,就沒有一天省心,小家夥兒是變着花樣兒給你創造成長機會。
這不,前兩天我女兒正式上了托班,沒幾天就心事重重,接她放學也是跟老師、同伴唯唯諾諾,怯生生。
當然,我很清楚小家夥的小德行,在家,脾氣又大又倔,稍有不如意,嘟着嘴叉着腰,硬挺着不說話,說多了就撒嬌耍賴。
我的朋友小好媽也有着同樣的煩惱。她家的小子,在家稱王稱霸,在外面倒是能和小朋友和睦相處,尤其碰到老師,乖巧懂事。隻要媽一出現,瞬間變臉,跟川劇似的。
其實這兩個件事,各位看官應該都明白了,倆孩子,明顯就是“窩裡橫”嘛。
其實“窩裡橫”這個詞,獨生子女這一代人聽得還挺多。
家裡呢隻有一個寶貝疙瘩,沒人争沒人搶,大多都有四位老人加兩個大人呵護,“親衛隊”人數都快趕上葫蘆娃了。
可是出了家門,社會的毒打瞬間就能讓娃清醒,意識到,自己可不是宇宙的主宰。
不過,孩子會窩裡橫,真的隻是因為“獨生子”的身份嗎?
容易“窩裡橫”?無非這5點
如果你在網上搜索“窩裡橫”的關鍵詞,或者仔細觀察一下周圍的孩子,會發現其實這個現象真的太普遍了。
反思一下自己,我小時候也有扒着門框狠的情形。
在學習了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我試着總結了一下“窩裡橫”的原因。
父母的過度保護,讓孩子窩裡橫
不得不承認,“窩裡橫”的形成,和父母有着密切的聯系。
比如,對孩子過多的保護、掌控。
很多父母,尤其對女兒,常常就會呵護過度。
孩子想做點什麼,最常聽到的是“小心”、“危險”、“别碰”。保護孩子理所當然,但過度的保護就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負擔。
生活中很多被稱為媽寶的人不就是如此嗎,哪怕已經成年,都要受到父母的嚴控,始終擔心自己在外有危險。自己想反抗也不敢提,畢竟從小到大一直被覆蓋在羽翼之下,又何來勇氣面對呢?
還有,就是父母的妥協。
在衆多的社會關系中,最近的是親子關系,長大後可能還要加上愛情關系。然後是朋友、玩伴關系,後面還有師生、同學、同事、熟人、陌生人關系等等,越往外的關系,越不穩定,一個人個性的暴露程度也就越低。
但凡有情緒、脾氣,我們會在誰的面前表現呢?當然是最安全的喽。
我們都知道,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如果因為得不到滿足而通過大哭大鬧的方式來強迫父母就範,這時候父母不能妥協。
因為長此以往,孩子會形成一個習慣,耍賴犯渾有用,需求能夠得到滿足,于是這個認知會滾雪球般得到加強。
社會新聞中,能在街頭對父母罵罵咧咧甚至大打出手的“孝子”們,多半都有着一味妥協的父母,如果父母對“富養”還有片面的誤解,這種情況更為嚴重。
老人無條件寵溺,讓孩子窩裡橫
如果說父母還能通過學習,明白不能對孩子太過放縱,那麼老人對孩子的寵溺更是令人無奈。
像我女兒就屬于這種,你仔細觀察這樣“窩裡橫”的孩子,他們其實很會拿捏尺度。
如果是爺爺奶奶在,她會要求喂飯、陪睡、陪玩,飯前要求吃零食,飯後要求出去玩,去商場必坐小火車,逛超市必要一包糖。
孩子都很會揣摩心理,知道老人會寵溺會包容,所以恃寵而驕。
長此以往,對孩子是很不利的,特别是父母想管,老人又和稀泥當保護傘,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結果孩子呢?并不把老人當回事。
孩子不懂事恐怕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誤解,他們早就學會利用對無原則的愛。
不懂社交方法和禮儀,讓孩子窩裡橫
不管是怕人販子還是怕環境髒,把孩子圈在家裡,确實會讓他們在進入陌生環境時變得無所适從。
很多孩子即使站在小朋友身邊,也不敢打招呼交朋友。還有的孩子發現一旦出了家門,自己就不再享受特權,不會一哭鬧就有人安慰自己,關注自己,反而可能引發嘲笑和圍觀。
恐懼來源于未知,當自己熟悉的社交方式出了家門就不好使,這種環境的變化和不确定讓孩子十分不安,沒學會更正确的溝通方式,更會導緻無法很好的融入外面的圈子。
直到他們回到安全的氛圍中,才能表現出真實的自己,當自身恐懼委屈不安等情緒堆積,沒有合适的宣洩口,遇到自己的父母、老人就會爆發,惡性循環。
父母也是這種表現,讓孩子窩裡橫
不得不承認,有些家長自己本身就有窩裡橫的行為。
這個場景是不是特熟悉:父母在單位,碰到強勢的領導、客戶得裝孫子,回家對愛人頤指氣使,這時發現孩子也不聽話,說話沒大沒小,于是氣上加氣。
有人一語道破:“孩子不是在學你嗎”?
别說,“窩裡橫”也是能複制的,如果父母本身就喜歡“窩裡橫”,孩子耳濡目染,有樣學樣。
我有個死黨就曾經說過,他父親是一個“窩裡橫”的人,在外表現得很大方、有氣質有涵養,一回到家,就立刻換了張臉,全部傾瀉到他和母親的身上。
直到他長大一些後發現,他爸爸隻要工作不順心,就會回家跟自己家人發洩一下。
心理學上有個“踢貓效應”,爸爸罵媽媽,媽媽罵孩子,孩子踢貓,壞情緒沿着強弱等級傳遞下去,由最弱小的個體來承受,哪怕是無辜的。
所以父母如果是窩裡橫的主,孩子也會深受影響。
心理補償需要,讓孩子窩裡橫
最後這種,大家讨論相對就比較少了,但其實還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有的孩子在外面表現得挺大度,回家後對待家裡人一點也看不出大度寬容,因為他們在同學、老師面前不敢表達真正的想法,害怕被孤立被批判,甚至遭遇不公對待時也不敢表達真實的情緒。
但是被壓抑的情緒不會自己消失,總要在某些場景下面對真實的自己,當感情被釋放時就會有這方面的問題。
每個孩子的氣質、個性都不同,抗壓能力也有高低,應對壓力有不同的釋放途徑,家人恐怕就是最安全的壓力釋放對象了。
其實綜合來看,“窩裡橫”主要都是孩子缺乏自立的一種表現。
怎麼做,孩子才能避免“窩裡橫”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獨立能力,多給孩子機會學習和成長,孩子才不會對内橫對外慫。
1.自己不要成為“窩裡橫”
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窩裡橫”的情形,不一定一直如此,也可能是有過這樣的時刻,不必自責緊張,但是要承認問題。
家人之間試試多一些誇贊,能直白的表述就不要用反問句,能平心靜氣的說話,就不要急赤白臉的質問,回家前,先把壞情緒留在門外,哪怕先通過運動、遊戲、看劇,做點喜歡的事先發洩完。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都是有限度的,不要以為是家人就為所欲為。
即使真的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及時地道歉還是有必要的,不要礙于臉面不能俯身向孩子低頭。
2.要切斷不正常的相處模式
窩裡橫,除了有情緒的“施予方”還有“接受者”,如果父母是接受者,那麼要切斷這種模式。
不要溺愛孩子,遇到問題,蹲下來和Ta 一起解決,也不要随意批評孩子,搞清楚孩子做某些行為的理由。
不要控制孩子,如果你總是把“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要是···我就···”、“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挂在嘴邊,就要注意了。平等尊重孩子的意願,合理的滿足,不合理的要解釋原因,找到其他解決辦法,不能同意地要堅決。
如果孩子的态度超出了正常的範圍,父母要明确說出這種溝通方式很不禮貌,不被允許,同時示範正确的說話方式,引導孩子能改變語言習慣。
3.教孩子一些社交方式
良好的待人接物,是人與人相處時非常加分的表現。
經常帶孩子出去走一走,鼓勵Ta多與同齡人接觸,遇到陌生小朋友在一個場景裡,可以主動打招呼,鼓勵孩子參與遊戲,即使不成功也沒關系,因為小孩子之間,可能隻是一個玩具,一個遊戲點子,對小集體有貢獻,就能順利融入。
在家裡,要保持社交場合一緻的态度,甚至要更加尊重,更加體貼。把最有愛的一面給自己最在乎的人,才是聰明的。
平時家人也不需要一直“讓”着孩子,适當地拒絕,言行需求都要有分寸。
4. 理解孩子的情緒,培養“抗挫力”
情緒誰都有,所以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緒,發洩情緒并不能解決問題,關鍵是找到正确的解決方法。
隻有自己被尊重了,才能學會尊重他人。
父母也不要給孩子“貼标簽”,孩子隻要一出現“窩裡橫”的情況,家長就說“你就會窩裡橫!”,那孩子就會默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不自覺地朝這個方向發展。
如果孩子有了生氣、悲傷等負面情緒,可以.引導孩子合理的發洩,比如在父母懷裡大哭一場;戴上拳套打打沙袋;在空曠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
其實,對付“窩裡橫”的孩子,家長也不必焦慮,畢竟進入社會後,我們對不同的人,也都有不同的溝通方式,有針對性的合理引導就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