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入門基礎知識大全?脈診簡史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脈診入門基礎知識大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脈診簡史
脈診是我國人民在長期與疾病鬥争過程中逐步積累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診斷方法。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可以說扁鵲是我國運用脈診方法診斷疾病的第一個代表人物。《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也記載了太倉公淳于意的診脈經驗和醫案,他認為人所患疾病非常複雜,通過查脈可以起到“衡度量、立規矩、懸權衡、案繩墨”的作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内經》中已有關于脈象理論和切脈方法的論述。關于診脈的部位,已有“三部九候法”、“遍診法”、人迎與寸口,寸口與尺膚互相參合等多種方法。書中記載了多種脈象,并且對“平脈”、“病脈”和“真髒脈”等脈象的形态、臨床意義等均有比較明确的論述,對生活起居、氣候環境、時令季節和晝夜變化等因素對脈象的影響,也作了概述。
《難經》首先提出診脈“獨取寸口”的方法,并且首先論述了寸口診脈的三部九候。
東漢醫家張仲景創造性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寫成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他的診脈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寸口”,還常診察趺陽、太溪脈,合稱為仲景三部脈法。他還通過觀察脈象來推測腎氣盛衰和胃氣存亡,對判斷病情和預後提供比較可靠的證據。同時将各種脈象分為陰和陽兩大類。
左
右
參考書籍
浮 脈
中風、發熱、頭痛、鼻塞、風寒聚在胸
《脈經》《瀕湖脈學》《診家正眼》
傷風、發熱、頭痛、目眩
胸滿氣短、咳嗽痰多
《脈學闡微》
沉 脈
痰飲水血、胸肋痛、背痛、短氣虛喘
《脈經》《脈訣》《脈确》《瀕湖脈學》《診家正眼》
心内痛、肋痛
虛喘少氣
《診家樞要》
氣壅、胸滿痛、心悸、氣短、失眠
胸痛、少氣停飲、咳嗽氣短
《脈學闡微》
滑 脈
嘔逆、咳嗽、膈痰、胸滿、陽盛
《脈經》《瀕湖脈學》《活人書》
心煩熱、頭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心經痰火。
咳嗽痰多、喘逆、氣短、胸滿痛
《脈學闡微》
澀 脈
胃氣不足、心痛、神怯、怔忡
《脈經》《千金方》《瀕湖脈學》《脈确》《脈學闡微》
心神不安、冷氣心痛、怔忡、驚悸、
上肢冷痞、氣短、臂痛、自汗,傷燥、咳沬
《脈訣彙編》《診家樞要》《脈訣自悟注釋》
虛 脈
血不營心、自汗、驚悸
《瀕湖脈學》《脈确》
心驚、怔忡、頭眩、煩熱、耳鳴、胸悶
自汗、氣怯、喘促、虛咳、面色蒼白
《診家正眼》《脈學闡微》
實 脈
上焦胸熱、口舌生瘡、咽痛、舌強、嘔吐、氣逆
《活人書》《瀕湖脈學》《脈确》
口舌生瘡、咽痛、心悸、煩熱、頭眩、舌強、咳逆
胸熱、痰咳煩滿、咽喉幹痛、咳逆喘滿
《脈學闡微》《診家樞要》
長脈
心火燔灼、心煩熱、心悸氣短、舌瘡、咽幹痛
咳嗽多痰、胸滿氣短、咽喉幹痛
《脈學闡微》
短脈
頭頸疼、心悸氣短、胸悶失眠、多夢、眩暈
肺虛、短氣、頭眩、身倦神疲
《診家正眼》《古今醫編》《脈學闡微》《瀕湖脈學》
弦脈
心悸、頭痛、盜汗乏力、勞傷、膈多痰
咳嗽、寒痰、氣短、胸滿
《診家樞要》《脈學闡微》
緊脈
心滿急痛、頭痛、目痛、項強
鼻塞、傷寒、喘嗽
《脈訣彙編》《診家正眼》《診家樞要》
細脈
怔忡、失眠
咳逆、氣短
《脈學闡微》
微脈
心虛憂傷、驚悸、盜汗
惡寒氣促、中寒、冷痰凝結
《診家樞要》《古今醫統》《脈學闡微》《診家正眼》
弱脈
心肺氣虛、心悸氣短、胸悶自汗、失眠多夢
《脈學闡微》
心虛、驚悸、健忘、自汗
肺虛、自汗、短氣、
《診家正眼》《診家樞要》
洪脈
心經熾熱、目赤、口苦、口瘡、心熱心煩、目眩、頭痛
肺熱、胸肋痛、咳嗽、痰多、咽幹痛、喘逆氣短、
《脈學闡微》《診家樞要》
濡 脈
陽微、虛損、自汗、足汗、
《瀕湖脈學》《脈經》《脈訣》
心虛易驚、盜汗、短氣、健忘、失眠、胸滿
體虛惡塞、自汗、胸悶氣短、咳逆(嗽)、
《診家正眼》《診家樞要》《脈學闡微》
革脈
心血虛、胸悶、氣短、心悸、心煩、心絞痛、
精衰氣壅、氣短不足息、咳喘胸悶、痰湧
《診家正眼》《脈學闡微》
牢脈
伏梁為病
息贲
《診家正眼》《脈學闡微》
芤脈
吐血、積血在胸中
《三因方》《脈訣》《脈經》
心血妄行、吐、衄
咳嗽吐血、嘔血、衄血
《脈學闡微》《診家樞要》
散脈
怔忡不卧
自汗淋漓
《瀕湖脈學》《診家正眼》
動脈
驚悸、煩亂、怵愓不安、
自汗氣促
《脈學闡微》《脈訣啟悟注釋》
伏 脈
胸中逆氣、壅塞不通、食郁胸中,欲吐不吐
《脈經》《瀕湖脈學》
心氣不足、神不守舍、頭眩痛、胸悶、心悸、氣短時痛
胸中氣滞、寒痰冷積、氣短咳嗽、胸中痹硬
《診家樞要》《脈學闡微》《古今醫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