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秦帝國之崛起》正在熱播中,小編是從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開始看的,因此對這部劇的印象非常好,尤其是這部劇的台詞、建築、服飾等,非常考究,當然瑕疵是難免的。
不過,小編真正感興趣的,還是人物的胡子。劇中人物,如果仔細看,你會發現,比如赢虔、公叔痤等,他們的胡子是不一樣的,尤其是侯勇版,他的胡子是向上翹的。
秦孝公
首先要說明的是,不是臉上所有的毛發都叫胡子,古人對這一塊分的很細,具體來說是這樣的:
《說文解字·須部》: 髭,口上須也;髯,頰須也;須,面毛也。
意思就是,臉上的毛發都可以叫須,但是上嘴唇的叫髭,兩頰上的叫髯。比如說關羽髯長二尺,就是兩頰,耳朵下的這一塊;張飛的燕颔虎須,那就是一臉都是毛。
垂胡袖
本文說的胡子,特指上嘴唇的毛發,即髭。其實,在漢唐時期,翹胡子(胡須尾巴往上翹)是一種流行,是一種時尚,甚至是一種正宗。
魏晉之前,人們信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不會刮胡子,從這之前的出土物中,遍觀兵馬俑,就能發現胡須的樣式相當多:有山羊須,也有左右對稱的八字須,有向上高高翹起的翹腳胡,也有下垂胡。
兵馬俑
從秦漢,一直到三國,翹腳胡都是人們所喜愛的,這一點,在一些非常考究的電視劇中,能很明顯的看到。
司馬昭
到唐朝時,翹腳胡更為流行,2006年馬躍主演的《貞觀之治》,這部劇堪稱最還原當時的神劇,裡面的人物幾乎都是翹腳胡。
李世民
翹腳胡
翹腳胡
魯迅在《說胡須》一文中指出:在漢代的石刻畫像及北魏至唐的佛教造像中的信士像中,“男子的胡須多翹上”,很明顯,從漢至唐,上翹的胡子乃是主流。
嬴虔
而到了元朝以後,翹胡子甚至是一些漢人眼中的正宗胡子,魯迅曾說過,往上翹的胡子是漢人傳統胡式,往下的胡子是蒙元帶進的。
魯迅
但是明清以後,翹胡子不再流行,甚至被誤會成模仿日本人,往下的胡子反而被認為是“國粹”,魯迅就特意留過翹胡子,結果被人當成日本人,他再三解釋也沒用。
如此看來,翹腳胡子也是我們丢了的國粹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