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論語子罕》
原文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釋義:孔子平日少言利,隻贊同命與仁。
原文2: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釋義: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主觀猜疑,不做絕對化判斷,不固執己見,沒有自私之心。
利與命與仁
利,就是物質利益,可以滿足人們肉體的需求,可以給肉體帶來快樂。同時,利也能夠幫助别人,造福社會。如果人執着于利,就會陷入肉體的滿足和快樂;如果人求道、求義,那利自然就會來,而且也會很好地使用利。所以利不用說,隻要你一心求道,利的問題會自然解決,所以孔子很少談到利。
命,可以理解為支配人的一種神秘力量,也可以理解為上天賦予的使命。命是存在的,但确實很難解釋,這就像“唯物論”中使用的“偶然”和“必然”的概念,也是難以解釋的,隻能自己體悟。自己體悟不到靠别人講是無法明白的,所以孔子很少談命。
仁,孔子主動談的少,但被動談到的不少,基本都是學生問到了,他才答。仁的道很大,隻要一說,隻能說仁的一個方面,而當我們說其中的一個方面時,就會讓聽者以為這就是仁,反而不能正确地理解仁。從不同人問,孔子給出的不同回答也可以看到,仁确實是難以言語描述的,所以孔子也不多說。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孔子的四絕或曰四毋,具博大精深的境界:
一、凡為人處事需有法則。賢人以道為度,世人則須以理智為度,遵循人倫法律。任憑主觀臆斷,自以為是,人就處于身心被局限的狀态,身心處于束縛的狀态,人生被囚禁在痛苦煩惱的牢籠;“勿意”教導人要認識“意”的本質,發覺“意”的局限,從而從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二、人如何面對世界,适應時事?“毋必”,就是不要求人生一定要如何,做一件事必然要怎樣。能發達就發達,不能發達則安貧守道,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孔子深通這個道理,所以“毋必”,就是能适變、可應變。
三、“毋固”,不固執己見。《周易》闡發變易之道。時間一分一秒鐘在變,宇宙在變、萬物在變、人也在變;自己的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都在變,沒有不變之事物。我們想求一個不變、固定的,不可能。能變毋固,可得身心自在。
四、聞道者,可和光同塵。唯道是從,我之不存。毋我之意可與孔子的另一名言互注:“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是說君子對于天下國家啊,沒有主觀的看法,不作主觀的主張,隻是以平等為原則,配合時間和空間,制之于義而已!換句說話,因時因地制宜罷了。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叩其兩端而竭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