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浩特過年風俗?正月那些鄉俗正月初一,舊時這一天早上要帶上供品、香燭到村中的廟宇燒香敬表,拜廟之後開始拜年先是家庭拜,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接着小孩子要到宗親家拜長輩,長輩要給壓歲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烏蘭浩特過年風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正月那些鄉俗
正月初一,舊時這一天早上要帶上供品、香燭到村中的廟宇燒香敬表,拜廟之後開始拜年。先是家庭拜,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接着小孩子要到宗親家拜長輩,長輩要給壓歲錢。
初二五更要接财神(俗稱五明頭接财神),點燃柴禾接财神,放爆竹,之後鏟火于屋内爐竈内。現在人們一般睡前就接,因各家在時間上先後不一,故一夜都能聽到接财神的爆竹聲。早晨還要吃餃子,其中一餃子裡包上硬币,謂之“撈元寶”。
初三“迎喜神”,全村男女老少穿上新衣,趕上牛羊等性畜,到喜神所在方位,壘旺火祭拜,放幾聲爆竹。迎喜神後即可出門走親戚。
這一天,農村有吃莜面魚魚的習俗,俗稱搓“錢串串”。
舊俗這一天也是“送塑”日,民間有三十上午請“亡塑”的習份(已故祖宗),請回家每日吃飯要先供祖宗,初三要用面籮端上,走出村口,向墳地方向,将“亡塑”燒掉,後滾動面籮,邊滾邊說讓故人騎着螺子走吧。
初五,俗稱“破五”。民間有清掃炕底、清除垃圾、送窮土、補窮窟兒的習俗。該日忌出門走親戚,忌辦大事,忌用針、錐、釘之類的尖物亂紮,怕紮開窮窟兒,還要把窗戶上的洞糊上。
初八為“八仙日”,為神仙們活動日,舊時,大的村莊都要舉行廟會,春節鬧紅火也從這一日開始。這一天是走親戚的好日子,出門走走,“遊百病”。
初十為“十籽日”,是祈禱豐收之日,民間有“蒸籽日”、“蒸雨水缽兒”(用莜面捏一厚一點的長條形,上點十二個坑,叫“雨水缽兒”,熟後看哪個坑裡的水多,以此判斷那個月雨水多)的習俗。各家用小米做飯,盛于盆,上插黍枝,意即禾苗旺盛、五谷豐登。有些村莊以該日為老鼠娶媳婦之日,夜間要在缸、櫃角落處點燃油燈,放置食物,意為取悅老鼠,讓其少害人。
正月十三為“楊公忌日”,傳聞也是"閻王忌日",民間稱“毒日”,兇,諸事不宜。古人認為正月十三為"兇日",行事不吉,尤不适合出門辦事,否則不順,易生節枝,最好宅在家裡。
正月十五,稱“元宵節”,是正月乃至一年中較為隆重熱烈的節日。村村紅火熱鬧,家家張燈結彩。有鬧紅火、包餃子,攏旺火、挂燈籠、放煙花、唱戲、耍玩藝兒的習俗。農村這一天要吃“煙熏丸丸”(北方元宵)。
民間有“紅紅火火的正月十五,哭哭恻恻的七月十五,吃吃喝喝的八月十五”之說。鬧元宵體現在一個“鬧”字、以鬧的紅火、鬧的開心為目的。活動從正月十三開始直到正月十六,唱大戲、演小戲、跑旱船、扭車燈、舞獅子、踩高跷、擡擱、耍龍燈,雅俗共賞,其樂融融。舊時元宵之夜不但家家挂燈,較大的村子還要舉辦燈會。晚上要“查燈”,鬧紅火的隊伍來每家門前紅火一會兒,忙忙亂亂半個月了,打鬧盒煙。
正月二十為“小添倉”,正月二十五為“老添倉”。皆為祭祀倉神之日,俗有“小添倉打窖,老添倉蓋窖”之說。
二月二,有“龍擡頭”之說,要剃頭理發,謂之“剃龍頭”。農村有“領錢龍的習俗”,大早起,放了鞭炮,去挑一擔清涼的井水,寓意把龍請回來,興雲播雨,風調雨順。該日還要把過年時貼的“擡頭見喜”對聯從牆上取下。
過了這一天,大年才算真正過完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