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三捧聖·勃萊德杯
■ 仰天長嘯慶勝利 本版圖片 新華社
賽前沒人敢想,30歲的馬龍在傷愈歸來後,能再創輝煌。昨晚在布達佩斯世乒賽上,馬龍以4比1戰勝瑞典選手法爾克後,振臂高呼,我是“中國制造!”自此,馬龍成為繼1965年中國運動員莊則棟之後,又一位世乒賽男單三連冠得主。“馬龍創造了奇迹,我為他感動。”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第一時間點贊。
作為國乒的5号種子,馬龍給自己起名“龍5”,這是他參加世乒賽有史以來的最低種子排位,他将自己的位子擺得很低,“我把每一場比賽都當做是自己的最後一場比賽來打,不想留下任何遺憾。”決賽前一天,目睹28歲的劉詩雯奪得女單冠軍後,他在現場悄悄抹起了眼淚,那是多麼的感同身受啊。“我體會到了她的不容易。其實,每個運動員都有自己的苦,你們看不到,隻不過我成功了,你們今天才能看到。”
8個月無緣國際比賽,在隊内養傷的馬龍,每天隻能看着隊友訓練和比賽,内心的掙紮和壓力,無法用言語形容。上月複出後,他馬不停蹄參加了卡塔爾公開賽和亞洲杯,克服時差和路途的艱辛,一個第一、一個第二。來到世乒賽,他又成為單打和雙打的雙冠王。劉國梁說,“他一直在和自己鬥。”出征世乒賽前,劉國梁覺得,樊振東可以沖到1号位置,馬龍應該是影子殺手,他跟馬龍溝通道,“你要意識到自己的年齡、傷病帶來的影響,允許自己在場上犯點錯。”
放平心态的馬龍,一路過關斬将,來到了決賽賽場。因為壓力太大,決賽當天起床後,他感到胃裡很難受,甚至幹嘔起來。劉國梁如此激勵他,“全世界都在盯着你,看你是不是能夠創造奇迹。”
對手法爾克是繼瓦爾德内爾後22年來首位闖入世乒賽決賽的瑞典運動員。他正手正膠、反手反膠的打法,曾是中國球員發揮到極緻的打法,如今極為罕見。他的現場指導佩爾森是瑞典“三駕馬車”成員。貫穿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瑞男乒對決,昨晚迎來了新篇章。
決賽中,法爾克對馬龍毫無辦法,他說:“馬龍打得很聰明,沒有任何弱點。”佩爾森告訴本報記者,馬龍在東京奧運會上,依然會是冠軍的最有力争奪者。
馬龍獲得了國際乒聯頒發的聖·勃萊德杯的複制杯,劉國梁捧着它看了又看,“馬龍在技術上沒有以前那麼大優勢了,但他這個人是越來越強大了。國乒每一位隊員,都要像馬龍學習。”特派記者陶邢瑩
(本報布達佩斯今日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