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花不見夕,一日一回新。
東風吹桃李,須到明年春。”唐代崔道融《槿花》
“風露凄凄秋景繁,可憐榮落在朝昏。
未央宮裡三千女,但保紅顔莫保恩。”唐代李商隐《槿花》
“露徑風籬取次芳,朝榮暮悴付流光。
一秋朵朵紅相續,比着人情大段長。”宋代洪咨夔《槿花》
初衣解詩:木槿花和木芙蓉一樣,在秋天裡開放。有時候一不留神還真的容易把兩種花搞混。尤其是單瓣的木槿花和單瓣的木芙蓉,花型都是五瓣,像喇叭花一樣的搖曳在木本的枝頭,秋天因此多姿多彩。
木槿花開,别有一種清麗。仿佛樸素的青衣,與深碧的衣裳上點綴花朵,就算是花開滿枝,也并不覺得鬧騰,反而有一種秀氣和淡雅。時常在地面看到謝的木槿花,像收束的彩色的毛筆頭,仿佛是一個知性的女子,連遺落的花朵也這麼幹淨有型。
不留神觀察木槿花,實在不知道她朝開夕落。因為花未開和花開謝的蜷曲都天真如花蕾。
但是自唐朝以來的古詩詞,對木槿花是兩種鮮明對比的态度。一種是朝榮暮落不長久,可以說朝榮暮落在中國的花語中,就是指木槿花。一種則說她秋天開放,次第有花,不像桃李一夜謝盡春風。
《甄嬛傳》電視劇熱播,算是普及了很多古典詩詞和典故。其中有兩個很鮮明的場景。一個是甄嬛和果郡王的對白,在夜晚的欄杆邊,指着牽牛花,說是朝開夕落,并說明此花名叫夕顔。另一個場景是織有牽牛花圖案的蜀錦為華妃厭棄,直接賞了給甄嬛。所以大家以為牽牛在古代叫夕顔,對應朝開暮落。
固然牽牛花朝開夕落,但正是因為牽牛與織女的故事,草本的牽牛花卻從來不代表短命。牽牛花是仙人的笑容,是照在仙衣上的霞光,綻放在早上,牽牛花是代表田園的自在和恣意。
唐朝的李商隐有三首《槿花》,其實那是他夾帶私貨,他生平愛上的是一位出家修行的宮女,對深宮的女子的命運報以深切的同情,才有着“未央宮中三千女,但保紅顔莫保恩”,來形容君恩短暫,宮女們的榮華像木槿花開一樣短暫。
如果《甄嬛傳》裡的朝開夕落,非要對照古典的意境,也隻有李商隐的這一首《槿花》可以貼切。
然而中國向來是個樂觀的民族。如果說朝開夕落隻是宣洩一時的郁悶,用木槿花的開謝來表達,但更多的寫木槿,則是站在生命本身的長度和韌力上。
唐代的崔道融的《槿花》,這很好地描述了木槿開放的情形。雖然木槿花朝開夕落,但是每天都可以看到新的花在開放。而且花期的時間非常的長,跨越夏秋冬,不像桃李,隻春風一度。
宋代的洪咨夔,更有樂觀向上的明豔,别看木槿花夜晚凋落,但是你看它在整個秋天,朵朵相續開放,比着世上的人情,可更長久。
更有元末明初的張昱,贊美木槿花,它在該開放的時候開放,該歌舞的時候歌舞,就算是仙人們長命千歲,卻無所作為,比木槿花可遜色多了。
朝開夕落,這是牽牛花和木槿花的生物特征,但這兩種花都不會給人太多的傷春悲秋之感。因為牽牛花漫山遍野,代表着一種田園的舒适和養眼,木槿花開落幽娴,初衣說連落花都那麼的婉約,并不給人狼藉之感,仿佛一切的榮華與謝幕都是設計好的完美,我開放,我謝幕,我願意,我不過是每天将晚上将心情以最好的方式詩一樣的墜落,然後在第二天,又将最好的心情綻放。
木槿花其實可以做菜。早上起來可以采摘那些還沒有完全盛開的花朵,直接的裹在面粉裡,油炸的方式,可以得到酥脆清甜的口感。而用完全盛開的木槿花,會得到滑溜的口感。
木槿花可以防治高血壓,降低高膽固醇,可謂是它的清新,最合适人生的秋天。
牽牛花和木槿花都是寓意人生長生長壽的花朵。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王維的這首木芙蓉,拿來做木槿花的題詩,卻比木芙蓉更貼切那種開落之感。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删。歡迎留言置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