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以光速的速度幾秒可以到達月球

以光速的速度幾秒可以到達月球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0 09:17:33

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被譽為“時間之家”,是将地球分為東、西半球的本初子午線所在地。在譯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時間雜談》中,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專家們用上百條冷知識和大量手繪圖,解答了千奇百怪的時間問題。鐘擺、烤面包機、蛛絲、流行歌曲……本書以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串聯起科學史上關于時間的重要發現,也揭示了時間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深刻影響。

以光速的速度幾秒可以到達月球(時間從何時開始)1

“時間”是人類語言中使用率最高的詞彙之一。它滲透于一切自然現象,伴随着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人們關注時間,思考關于時間的問題,常常質疑:時間是什麼?我們怎樣感知時間,測量時間?曆法是怎麼編制的,為什麼會有閏年、閏月,甚至閏秒?時間有起點和終結嗎?時間能倒流嗎?人們能夠通過所謂的“時間隧道”回到過去嗎?

時間的内涵豐富而充滿奧妙。它涉及人文、哲學、自然科學等衆多領域。對于以上這些疑問,任何一門單一學科的研究成果都難以做出全面的回答。陝西天文台原台長、國家授時中心研究員漆貫榮坦言,事實上,時至今日,盡管人們能夠探測120多億光年外的遙遠天體,可以洞察物質内部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可以制造各式各樣巧奪天工的器具去測量時間的流逝,可以用百萬分之一秒、千萬分之一秒的精度去測定時間的間隔,但是,關于時間的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完美的解答,特别是對于時間本質的認識,即時間是什麼,至今還沒有哪一種理論能為社會大衆所共同接受。而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出版的這本關于時間的書《時間雜談》,就列舉了100多個與時間有關的問題,給出了有趣的解釋和說明,大道至簡,通俗可讀。

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始創于1675年,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綜合性天文台之一,數百年來在天文觀測和精準計時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穿過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儀的那條經線為0度經線,即本初子午線。1997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由格林尼治天文台的衆多專家和策展人編撰而成的《時間雜談》,旨在對公衆最關心的時間問題做出集中解答:時間從何時開始?一光年有多遠,一飛秒有多短?撲克牌與曆法有什麼關系?宇航員在月球上怎樣看時間?……書中還提到了凍結的時間、寫在星辰裡的時間、與貓在一起的時間、番茄醬時間!

以光速的速度幾秒可以到達月球(時間從何時開始)2

首先是格林尼治的“時間之家”。據《時間雜談》記載,位于英國格林尼治的皇家天文台是國王杳理二世于1675年建立的。建立之初,該天文台就與精确計時聯系在一起。它的建立是為了改善海上航行,被任命為第一任皇家天文學家的是約翰·弗拉姆斯蒂德。他的任務是“修正星表中天體的運動與恒星位置,從而确定人們迫切需要的地理經度數據,完善航海技術”。皇家天文學家們多年來一直緻力于恒星星表的研究從而改善導航,後來天文台在18世紀發展為一個測試中心,測試新發明的航海計時器。随着1833年标志性的格林尼治時間球被安裝在這裡,以及1884年格林尼治子午線被确立為世界本初子午線,皇家天文台無疑成了“時間之家”。大海、星辰與時間是密不可分的,皇家天文台至今仍體現着這一點。

比如光速。無線電信号與電視信号以光速傳播,每秒鐘走18.6萬英裡(約29.9萬千米)。假如距離地25光年的地方有一個地外文明,他們擁有接收這些信号的技術,那麼他們就可以觀看25年前地球上制作的電視廣播節目了。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外星人以為地球上如今的人類就像英國辣妹組合或《新鮮王子妙事多》裡的人那樣,頭發像《老友記》裡的瑞秋,或者穿着休閑套裝!也許外星人現在正享受着20世紀90年代末的複古風!

再比如1752年9月2日(星期三),是睡眠史上偉大的一天。書中寫到:那天晚上,數百萬英國人和美國人上床睡覺,直到9月14日才醒來。這一驚人的壯舉不是由魔法咒語或強效安眠藥造成的,而是由改曆引起的。教皇格列高利在1582年制定了一套新曆法,但這套曆法直到1752年才被引入英國和北美,人們同意9月2日星期三之後是9月14日星期四。改曆引起了某些感到困惑、感到被欺騙的人的公開抗議。一些寡廉鮮恥的房東堅持要房客支付這11天的租金,盡管實際上這段日期在日曆上并不存在。在倫敦城,銀行家們提出抗議,拒絕按以往的繳稅日期3月25日來繳稅。他們堅持認為繳稅日期應該延後11天,延遲到4月5日,這個日期如今依然是英國納稅年度的截止日期。

還有蒲公英時鐘和花的力量。蒲公英的絨球裡包含着它們的種子,以前經常被孩子們用來玩猜時間的遊戲。通過計算把所有種子從稈上吹下來需要吹多少次,孩子們學習記誦一天中的時刻。這個遊戲還有助于維持蒲公英的生命周期,幫它們把種子散布到各處,使種子在來年獲得更多的發芽機會。

你能自己種出鐘表嗎?《時間雜談》給出了肯定答案:園丁們早就知道有些花會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開放或閉合。“花鐘”的想法最早是由18世紀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1707~1778)提出的。它們可能沒有原子鐘那麼精确,但肯定比原子鐘漂亮得多!

以光速的速度幾秒可以到達月球(時間從何時開始)3

對時間的概念,有時我們并不太清楚。而可愛的貓咪或許也是這樣。《時間雜談》就講述了一個有趣的細節。據說,奧地利精神病醫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經說過“與貓在一起的時間永遠不會浪費”,但似乎貓才是真正懂得怎樣浪費時間的動物。貓平均每天睡15個小時左右。它們生命中60%以上的時間都在睡覺!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節約能量,但有一個人可能并不在乎這一點,那個人就是弗洛伊德。并沒有證據表明他說過愛貓的話,況且他曾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衆所周知,我不喜歡貓。”

以光速的速度幾秒可以到達月球(時間從何時開始)4

時間不僅僅是一種尺度。時間不僅度量着我們的生命 ,度量着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 ,而且它是一切發展變化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在漆貫榮看來,黎明的壯觀,晚霞的絢麗,楓葉由綠變紅,大雁南來北往,草木枯榮,天體演化,無不受時間的約束。時間既看不見,也摸不着,卻不停流馳。人在時間的長河中誕生,也在這條長河中衰老、消亡。人生中的一些重要階段與經曆,如童年、婚嫁、事業上的挫折和成功,無不以時間劃分。歲月匆匆,時不我待。期望在有限的生命時間裡做出更多有益于社會的業績,創造出人生的最高價值,成為人們給予時間以莫大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

就這本科學普及讀物,漆貫榮也給予了極高的贊譽。他說:“作為具有悠久曆史的著名天文學研究機構,格林尼治天文台出版該書,實屬難能可貴。我由此想到,在我國,作為國家标準時間—北京時間的建立和保持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在完成國家高精度授時服務的同時,不惜花費重金建立了‘時間科學館’,通過珍貴實物、精美圖表、音頻影像等多種手段,向大衆普及時間科學知識,同樣值得稱贊。我要感謝王燕平、張超兩位譯者慧眼識真珠,将這本英文讀物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讀者。譯本概念準确,語意通達,相信它一定會為關心時間并希望更多地了解時間的廣大讀者所喜愛。”(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