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中央王權衰落,地方諸侯勢力逐漸強大。由于分封制度的影響,諸侯國也是散落成很多的小國,這一時期的中國是曆史上最動蕩的,最沒有核心的中國,也是紛亂時間最久的一段曆史。曆史學家在研究這段曆史時,将東周一分為二,春秋和戰國。春秋和戰國在曆史上是沒有這兩個朝代的,隻是在學術上的劃分。
對于春秋戰國的劃分,有以下幾種說法:
1.韓趙魏分晉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合力廢了晉靜公,分了晉國的疆土,自此占據黃河流域的核心諸侯國--晉國便消失在曆史上了。而從此中原大地,也真的是七雄并立,進入了多強并争的時代。個人認為此種劃分是最合适的,因為戰國的特點就是割據兼并相比于春秋時期更加激烈,而且晉國的一分為三,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形勢。
公元前386年,田和廢黜趕走了齊康公,自稱為齊國國君,周王室冊命為齊侯。前379年,齊康公死了,從此姜子牙所受封的姜氏齊國絕了祀,而田和仍然以”齊“作為國号,也就是”田齊“。其實和三家分晉一樣,田氏奪齊是士大夫階級對分封制度的一種反抗,也是一種封建制的意識覺醒,奴隸制已經走到了盡頭。
3.《春秋》中最後一個魯王
孔子所編著《春秋》魯哀公14年(前481年),由于春秋的命名就是以孔子所編著的這卷書名,因此認為書中的最後一年就是春秋的最後一年。但是戰國時以《戰國策》命名,從前490年的事情開始寫的,中間還差個幾年,也不太合适。
4.以周王紀年
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為戰國的起始點。但是我認為這種劃法沒有意義,既然說的是戰國,還去考慮周王室幹什麼呢?
所以如果真的是劃分戰國春秋,應當是以實際的天下形勢為基礎,以大事件為節點。三家分晉應該是最合理的春秋戰國一種說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