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更替。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老物件,距離現在已經是五十多年前了。很多老物件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而我們已經都是接近知天命之時節了。從被淘汰的老物件來看,也正是說明了我們的科技在不斷進步,社會在不斷前進,事業在不斷發展。所以農村向前就是進步,就是創新的。
今天分享的六七十年代老物件老工具,是很多90後,甚至是80後的在農村長大的人也未必見過和使用過。今天再給各位朋友分享那時候的7種老物件:
第一個老物件:七十年代的“鐵鏊”
在農村七十年代左右,曾經用過“不翻餅”的“鐵鏊”烙餅。鐵鏊是制作面食的工具,不如用鐵鏊攤煎餅,烙馍等的。鐵鏊是從古代的石鏊一步步演變過來的。鐵鏊是用鑄鐵鑄造而成的。平面是圓形。
在山東也叫“煎餅鏊子”,在冀南叫煎餅鍋。過去這種煎餅隻在過年有,主糧為小米面(石碾軋成)。在我國的山東,河南等地鐵鏊就是專門用來做煎餅,因為在河南或者山東地區以面食為主,特别是山東煎餅很有名。在當地有這樣的說法:“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傳統習俗。
第二個老物件:七十年代的pia pia或蓋簾
高粱杆做的東北叫“蓋簾”,有的地方叫“piapia”,我們也這麼說,因為用高粱稭稈做的,更多的叫稭pia。這pia的讀音,普通話裡還真沒有。但按古今音與北京音的對應規律,本地音讀pia的對成pian了,比如pia閑話,就是谝(pian)閑話。那這稭pia,該是稭片。片者,平而扁的物件,像我們就把用麥稭或茭皮做得形如蒲團的坐具,叫pia zi,應該是片子;鼓起一些的,叫鼓兒片。
因為用高粱稭稈做的,可以蓋水缸上面,蒸餃子蒸饅頭,擀面條用它端。海燕的母親就做過蓋簾。到了冬天,田裡的活也做完了,有空閑的時間。然後就去挑選粗細長短差不多的高粱的稭稈,用來做蓋簾。
第三個老物件:七十年代的漏瓢
六七十年代農村家庭加工一種面食的器具“漏瓢”。漏瓢就是用葫蘆剖成兩半,然後鑽上一些小孔。可以用來做面食或者做粉絲粉條的物件。
漏瓢,在過去是粉坊比較常用的物件,将和好的一團土豆粉放在漏瓢裡,一個手端着瓢,一個手擠壓着面,擠壓得面掉到少的滾燙的大鍋了,這樣粉條就制作好了。現在葫蘆漏瓢見不到了,沒人用了了,已經光榮下崗了。
第四個老物件:七十年代的“饸烙床”
荞面饸烙機子,用的時候,那是一溝子,一溝子的往出壓呢。看到這個饸絡床,想起母親常常帶我去給人家做饸絡,他滿心把自己的手藝傳給別人,可是沒有人愛學,因為自己家裡過年都忙。沒辦法,母親隻能給東家做了西家做,然後自己家的事都是晚上才能幹活
第五個老物件:七十年代的“胡基錘子”
胡基錘子,有的地方也叫石頭杵子。打胡基用的。胡基錘子重量在10斤左右。長時間使用30斤胡基錘子,沒幾個人受得了。
第六個老物件:七十年代的“脫坯模子”
打土壞木框架是老父親那時經常用的。我們這是叫坯模,工藝是脫坯:把黃土翻虛用水攪透,把麥草厚厚撒勻,然後用腳多遍踩踏,成為可塑泥,再根據坯模大小挖取一塊裝模,再用手蘸水先捋四周,再把上面摸平,最後脫模換位進行下一塊。曬幹後就可砌築了。
脫坯是泥放在模子裡脫模後曬幹。主要用于搭炕,支撐方形坯用。正方形的泥坯要放麥稭,起扯拉作用。 打坯的模子一面是能打開的。以便脫模。打坯時把模具放在木闆上,然後撒草木灰防粘連,防潮土踩實,再打實。用腳踢開模具的閘闆,打開模具搬起土坯碼在一邊曬幹使用。
第七個老物件:七十年代的“土坯”
我三歲的時候父母在水塘邊打土坯,我就在一旁玩,那時候我們這裡沒有幼兒園。到入冬前我家就住進了自己動手做的土坯蓋的房子。
第八個老物件:七十年代的“水車”
地道戰裡僞唐司令說過的“再帶上兩部水車……”,把它安裝在井口上,用人工或畜力橫轉動左輪,帶動右輪循環豎轉,右輪上安有連條伸進水裡,鍊條上有皮墊,外有類似爐子煙筒的鐵筒,鍊子轉動形成真空,把水抽上來……
因為它是從井中汲水的,要有鐵皮卷制的水管,還要有起密封作用的皮墊圈,壓合墊圈的螺絲在水中易鏽,在那個年代,配件更換很讓人頭疼。
第九個老物件:七十年代的“雙輪雙铧犁”
雙輪雙铧犁,這個物件我相信很多從六七十年代過來的都沒見過吧。鐵制的,雙铧犂耕地效率自然比老式步犂高,缺點是牲口少了拉不動,多了又不好控制,用了不久就淘汰了。
第十個老物件:這個我也不知道(一問三不知),網友發過來的
這個物件,看着怪怪的,高高的長長的,什麼物件呢,看着是很有年頭,就是不知道是幹啥的,叫什麼?你們見過嗎?海燕隻能求助各位友友了。
第十一個老物件:這個物件看着像木頭錘子,然後還綁着一個木棍。挺奇特的。它是做啥的呢?難住海燕了......???
歲月如歌。不但我們老了,那些伴随我們成長的物件也随之而去。滿滿的年代感,甜蜜的童年回憶
今天海燕給大家分享了11個六七十年代的老物件。有的已經消失,有的在個别農村還在用,但是也不常見了。這些老物件你都認識嗎?你還能叫出它們的名字嗎?第十個和第十一個老物件,請各位給海燕指導一下,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