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句話對周有光的評價

一句話對周有光的評價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2 16:39:24

文/景凱旋

聽到周有光先生逝世的消息,有朋友說了一句:“先生逝世不是新聞,活着才是新聞。”我理解朋友的意思,他是在惋惜先生的逝世,但他同時也清楚,周老1月13日已滿112歲,這樣的高壽在全世界都很罕見。最近這些年,每逢周老的生日,學界中人都會舉辦紀念會,大家都已習慣了先生活着,習慣了這位世紀老人還在思考着這個世界,對愛戴他的人來說,他的活着就是最大的新聞,見證着曆史和引導人們去相信事實與真理。

大膽言說匮乏的“常識”

我和許多人一樣,也是近年來才知道先生名字的。周老出生于1906年1月13日,一生經曆了晚清王朝、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人民共和國,可說是跨世紀的見證人。他年輕時留學日、美,研讀經濟學,後來從事語言文字研究,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85歲退休後,周老又開始轉向文化學,每有著述問世,往往痛陳時弊,不乏睿見,在社會上産生很大影響。

一句話對周有光的評價(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的周有光)1

在我看來,周老一生的工作即是将中國與世界聯系起來,語言文字研究如是,文化研究亦如是。比如,周老晚年曾說:“在全球化時代,要從世界看中國,不要從中國看世界。”又如,周老曾針對文化熱,提出“雙層文化論”,認為一個是共同的現代文化,一個是各國的傳統文化,而每個人都是在這雙層文化中生活的。這些話對于當今社會,可以說是醒世之言,蘊含着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不斷思考。

盡管周老在晚年的言談著述中更多都是常識,但社會缺乏的恰恰就是常識。黑格爾曾說:“一句哲理在年輕人嘴裡說和在老年人嘴裡說出是不一樣的。年輕人說的隻是這句哲理本身,盡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隻是說了這句哲理,其中還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正因為周老有着百年閱曆作為底子,故而他那些談今論古、針砭時弊的平常話裡才包含了許多真知灼見,彌足珍貴。

一生堅持獨立思考

但是,我更看重周老身上的兩個重要特點:一是教養,一是風骨。他受過舊式教育,又接受了新思想。已經過世的兒子曾說他“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裡,考慮的都是和自己無關的事情。”這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特征,周老一生都堅持科學精神與獨立思考,追求真理,關懷現實,強調知識的普遍性和世界性。與此同時,他又非常重視個人教養,強調個人尊嚴。這樣的人往往不媚權貴,同時又謙和待人。所以,當看到一個有新思想和舊道德的老人,我們今天會由衷感到親近。

一句話對周有光的評價(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的周有光)2

在這個意義上,周老已經突破了新文化的局限,他認為現代知識分子與古代士大夫是有關系的,這使他研讀傳統文化時有睿見。在《朝聞道集》中,周老指出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現實。我覺得,這個觀點抓住了兩千年來儒家倫理的超驗維度。原始儒家提出的大同社會是一個規範性的概念,不是結構性的概念。大同概念的提出不過是為了激勵士人不懈地去改善經驗世界。周老曾說他喜歡讀《桃花源記》,其實這也就是古人那種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的境界。

活躍在公共領域的良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當代中國有一個重要現象,那就是以周老為代表,有一批八九十歲的知識老人活躍在公共領域,他們年高德劭,充滿赤子之心,有着學者的良知,敏銳的思想,關懷現實,針砭時弊,同時又對未來抱着樂觀态度。這樣的學者今天已經很罕見了。

周老多年前曾幽默地說:“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這種淡然使我想起陶淵明對待生命的态度,所以我更願用一句中國的話:遽歸道山。上帝終于想起了他,在另一個世界,周老将和他的親人、朋友團聚,縱論生平樂事。他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最終也會是美好的,“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景凱旋(南京大學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