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電視劇中,經常聽到人們念叨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似乎是民間約定俗成,将“無後”,所謂的沒有後代子孫,不能為家族承續香火,稱為“不孝”,并認為是最大的不孝。
那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到底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在古文中,通常以數字“三”和“九”表示多數,所以這裡的三,并不是指三件事,而是泛指許多。比如,人們常說的“三思”、“再三”、“三生萬物”、“九死一生”等等。
這句話的本意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其中以不能盡到後輩的責任為最大,舜娶妻子時沒有告訴他的父母,這是他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啊!(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禀告,但與禀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别的。)
事實上,舜帝的德行非常高。舜自幼失去母親,後來他的父親瞽叟娶了後妻,生下兒子象。舜的繼母心狠歹毒,挑撥離間,造謠生事,漸漸地瞽叟也開始讨厭舜了。瞽叟、繼母和象三人多次企圖謀害舜,每次都沒有得逞。盡管如此,舜依然無怨無恨,盡心竭力地孝養父親與繼母。
家人容不下舜,最後将舜趕出家門。舜漂泊在外,四處謀生。他曾在曆山下種田,在雷澤捕魚,在河濱做陶器,在壽丘做家具,在負夏做生意。舜二十歲時,即以卓越的孝德聞名于天下。天子堯帝有感于他的美德,将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嫁給他。或許出于某些原因,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又比如距離遙遠,舜來不及禀報父親與繼母,天子就已賜婚了。後世孟子對此有了些許微詞,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實在冤枉舜帝了。
後來,東漢趙岐于《十三經注疏 》批注中,将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注疏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意思是:一味地順從父母,即使父母有過錯也不加以勸說,陷父母于不義,這是一種不孝;家裡貧窮,父母也老了,卻不願出去作官,得些俸祿奉養雙親,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親生子,斷絕祖先血脈,這是第三種不孝。由此,趙岐下了一個結論:“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三個不孝的行為中,以不能為家族傳續香火,為最大的不孝。
其實,孟子所說的“不孝”有很多種,比如:好吃懶做,不管父母死活;酗酒聚賭、放縱聲色,隻管自己享受,不去贍養父母;隻照顧妻子兒女,不過問雙親所需;貪享聲色,使父母蒙羞;好勇鬥狠,犯案連累父母,這些都是孟子所說的不孝行為。
在這五種不孝行為中,孟子并沒有說,一個人沒有繼承家族香火,斷了祖祀,就認為是最大的不孝。
所以,後代學者研究“無後為大”,多認為是趙岐注疏時,曲解了孟子的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