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歲時節令》由敦煌研究院主編,秉持“傳承、人文、詩意、生活”的核心理念,将他們對敦煌的研究和發現,以“歲時節令”為媒介,結合壁畫、塑像、文獻資料等形式,诠釋了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的内涵和習俗文化,向讀者奉上了一幅幅精美的藝術畫卷和一頁頁豐滿的曆史記載。
作者們用真實、鮮活的曆史記錄向今人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并借此書傳承這份文化。
二十四節氣詩
何為二十四節氣?
簡單來說,二十四節氣就是根據氣候對一年進行的節令劃分。公元前104年,《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曆法。2016年,“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在2022年冬奧會的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以倒計時的形式驚豔亮相。當時,極具東方美的直播畫面帶給觀衆極大的視覺震撼,濃厚的文化氛圍感溢出熒屏,讓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書中,歲時不是簡單的一幅畫面,是詩歌、是壁畫、是雕塑、是曆史文獻記載,是一個個的傳承。
每個節氣、節日就是一個章節,章節的名字就是節氣、節日的名字,節氣、節日單獨成頁,另有相對應的詩畫,設計、印刷均十分精美。如果你舍得拆書,将它們單獨取下,用此便可以組成一個精美的“節氣節日曆”,切不會像日曆一樣有時效性,而是年年歲歲皆如此。
小滿
“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發端,然而今年的春天雖然如約而至,但是溫度卻始終未有明顯回暖,已然過了立夏,卻沒有多少夏天的模樣。在過去不久的谷雨,不知你有沒有洗谷雨澡,求個萬事如意,煩惱少;在即将到來的小滿,不知你是否會食些苦菜,敗敗火祛祛熱。
每個時節有對應的氣候和物候,如果能在每個節氣都應季而為,享受好當下的美景、美食,不失為最好的安排。就像宋代無門慧開禅師曾說過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書中作者也說:“誰還沒點不負春光不負己的理想,并為之暗自下過注呢?”
有多少人,将敦煌列入自己的人生清單?
敦煌好像覆着一層神秘的面紗,一來是因為它地處大西北,地理位置偏遠;二來是它具有濃厚的異域色彩,顯得與衆不同;三來是佛教文化的渲染,令人肅然起敬。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據點,敦煌不僅僅是一個地名,還代表了一種文化,一種藝術。如果沒有像本書作者一樣的研究員們,這層面紗會始終隔在我們的眼前,不得見廬山真面目。
在敦煌,莫高窟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又稱“千佛洞”,始建于366年,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産。
在這本書中,莫高窟不再是飄飄欲仙的飛天形象,而是更加貼近生活的形象,例如十二生肖、青山綠水、農耕、狩獵、烹饪、擠奶、祭祀、降雨,等等。當然,少不了菩薩、僧衆、供養人等重要代表。
每個章節,作者從與敦煌有關的節氣、節日的記錄生發,形式不盡相同,但全部都是信息量滿滿,值得讀者好好學習一番,說不定會增長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識。
莫高窟存世已餘千年,古老的文化傳承,讓人感慨。曆史是限定款,歲時節令也是限定款,書也是限定款,都當好好珍惜。“秦時明月漢時關”,“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今日十五,又是一個月圓之夜。這輪明月,不知已在多少的古人和今人的頭頂上東升西落,好似生生不息,日日反複。
人們對日夜變幻、四季輪轉習以為常,這些是自然規律,然而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度過每一個節氣和傳統節日呢?看過此書,我想着如果冬至能按唐代的舊俗,休假七日,那可是極好的。
十五月圓
現在,受疫情困擾的普羅大衆時刻忍耐苦楚,希望五月五日天中節時祈願,一切惡事盡消滅。讓疫情趕快結束,讓歲月一切靜好。急急如律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