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代的七子餅茶?圖為:用筍殼包裝的七子餅普洱茶,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六七年代的七子餅茶?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圖為:用筍殼包裝的七子餅普洱茶
接作者上文《詹英佩專欄:《茶經》上為何沒有雲南茶?》。說到普洱茶,中外茶人的眼光便要聚向七子餅茶,因為它是雲南傳統普洱茶的标志性産品。餅圓如月,每餅重7兩(老稱),七餅為一筒,這就是書上記載的雲南七子餅茶。
七子餅茶始于何時,如何得名,為什麼要七餅為一筒,意寓着什麼,人們說法不一,圓圓滿滿多子多福,這是近幾十年來普遍的說法。這種說法口送吉祥,有親和感,有人情味,比喻得也十分貼切,聽起來使人心暖情悅,在新時代裡這樣解釋實在是再好不過。
再往曆史深處尋,既然是獨有的傳統曆史名茶,就應有個起源、出處。追根溯源,搜盡史說,七子餅茶究竟始于何時?其實,七子餅茶的起源和得名時間并不遙遠,是大清帝國的興盛時期,是普洱府成立以後的事。
茶做成餅狀,并不是雲南人的發明,中原内地唐代已有之。用曬青毛茶為原料,不碾不磨,壓緊成餅,顯其條索,這是雲南餅茶與内地餅茶在原料處理上的區别,每餅重七兩,七餅為一筒這是雲南獨有的計量方法和包裝規格。
要将七子餅茶道個明白就得從普洱府說起,普洱府的成立是七子餅茶出世的前因。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對西雙版納進行政土歸流,置建了普洱府。西雙版納當時是雲南最大的産茶區,為了壟斷“大錢糧”,清政府在思茅設立總茶店,由官壟斷經營,這是曆史上中國中央朝廷正式插手、控制、壟斷雲南茶葉的開始。但思茅總茶店的設立并沒能解決已劃歸普洱府的六大茶山的茶農與茶商與官府之間的矛盾,總茶店弊端顯露,直接影響到西雙版納的安甯。
雍正十一年(1733年)尹繼善接替高其卓任雲貴總督,尹繼善一上任便從整頓茶葉入手,撤銷思茅總茶店,決定将雲南茶葉納入國家法律管理。雍正十二年(1734年)尹總督上奏疏給雍正皇帝,請禀在雲南推行茶法,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中央朝廷正式批準頒布了雲南茶法,茶法規定買賣雲南茶葉需持“茶引”,朝廷批準雲南每年發“茶引”三千,每引購茶一百斤。
雲南茶法還特别規定交易之茶需為圓餅狀,每個圓餅重七兩,七個圓餅為一筒,每筒49兩,每筒征稅銀1分,每張“茶引”可買三十二筒(合老稱約一百斤),上稅銀三錢二分,永為定制。雲南茶法将雲南上市交易的茶、外銷的茶之形狀、重量、包裝規格用法律的形式定下。
雲南茶法出台,七子餅茶亮相,茶法催生出了七子餅茶。也就是說每筒7餅,每餅7兩是清政府頒布的雲南茶法之規定,是為了計稅之方便,是為了符合每張“茶引”核定的數量100斤,也是為了雲南輸出的茶有一個統的規格形狀,不再像過去蒸而成團時各家各戶做法不一,有大團、小團、中團、瓜狀等,計稅計量都不方便,且外形也不整齊美觀。
茶法公布後,有了統一的計量單位,無論是加工的、收售的、收稅的都方便得多。茶農、茶号加工茶,官府、土司、頭人們不用去一家一戶的檢查,加工的茶如不按茶法之規定去做,一但查出依法論處即是。馬幫馱茶過關卡也不用禦下茶來過稱,按照筒數對照“茶引”收稅放行。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工、銷售、稅收各個環節便變得有序而透明。“雙七”的規定為雲南茶大規模加工制造,走向國内外市場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雙七”就是雲南茶的身份,是大清帝國戶部批給雲南茶的商标,無論在什麼地方隻要看見七兩重的餅茶便知是雲南茶。(未完,本文節選自《普洱茶原産地西雙版納》,作者:詹英佩)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号:6480348(長按複制)交流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