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東宜居園林

山東宜居園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11:56:37

山東宜居園林?光明日報記者趙秋麗李志臣光明日報通訊員趙磊王浩奇,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山東宜居園林?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山東宜居園林(山東濟甯植一山青綠)1

山東宜居園林

光明日報記者趙秋麗李志臣光明日報通訊員趙磊王浩奇

陽春三月,草長莺飛。山東省濟甯市東部山區常年岩裸土薄、無人問津的山頭上,傳來叮叮當當的鍬镢聲,側柏、黃栌、黑松、黃連木等樹苗被一一栽進壘好的魚鱗坑中,為荒山塗上了一抹淡綠。

“濟甯現有荒山7.098萬畝(含退化林地),其中宜林荒山占6.76萬畝。别看現在一片荒蕪,今後種上了樹,那就是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濟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受自然條件限制,沒有綠化的荒山多為難啃的“硬骨頭”,年年種樹不見樹,要想荒山變金山,就要下大決心、用硬措施。

今年起,濟甯市啟動荒山綠化三年(2022—2024年)行動計劃,實施尼山區域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等重點任務,誓在三年内消滅宜林荒山。一時間,荒山上布滿了“黃馬甲”、挖遍了魚鱗坑,片片綠意随着揮舞的鍬镢嵌進裸岩之間。

沒路修路,沒電架電,沒土運土,沒水就分級提水上山……新植樹苗一周内要澆三遍水,最後還要覆上薄膜保持水分。精心撫育,一棵樹苗才有可能成活。春節以來,地處泗水縣聖水峪鎮的尼山後山上,工人們每天都在50度的陡坡上挖坑栽樹。“條件艱苦、施工難度大,大家像養育孩子一樣呵護每一棵樹苗。”山東高速生态環境集團尼山國土綠化示範試點項目泗水片區負責人介紹,他們在重點綠化區采用漿砌或幹砌大魚鱗坑,一般綠化區采用幹砌小魚鱗坑,土層較厚的區域采用穴狀整地方式,确保樹成活、山變綠。

目标定下了,如何來完成?濟甯積極探索山體綠化與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的體制機制,算清“雙碳”、綠化和增收三本賬,依靠群衆綠化荒山的同時,讓群衆在綠水青山的建設中收獲金山銀山,實現荒山增綠、公益增崗、群衆增收。

夕陽餘晖斜灑在鄒城市大束鎮的昌平山南坡,半圓形樹坑如魚鱗層疊,甚是壯觀。“滿眼都是石頭,坑都挖不出來怎麼種樹?隻有壘出樹坑,填上客土,才能栽樹。這樣的魚鱗坑能保住水土,保護樹苗成活長大。”家住山下大束鎮崮寨村的村民高洪民一邊介紹一邊填土,鍬起土落,格外仔細。

老高妻子智力殘疾、兒子上學,一個人養家糊口很不容易。但為了改善生活,他常在種地之餘到處打零工:“今天幹明天歇,活靠不上,心裡也沒底。”春節後,他加入了村綠化隊,每天上山壘坑填土,幹了24天掙了3000多元。

“誰能想到,以前羊都不爬的荒山如今成寶貝疙瘩了。”眼看着家門口祖祖輩輩面對的荒山将要變青山,大束鎮崮寨村黨支部書記李洪峰難掩内心激動。政府掏錢幫着修路、引水、架電上山,三年後交給村集體管理,村裡也正計劃着屆時把好生态利用起來,搞鄉村遊,讓集體和百姓持續增收緻富。“現在每天有200多人在山上植樹,光我們村就來了120多人,留守在家有勞動能力的都來了。”

濟甯推行“工程造林 鎮村綠化隊 村護林隊”模式,由村裡組建綠化隊伍承擔本村或鄰村荒山綠化工作,包綠化、包養護、包成活,盤活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村民增收。做到有“專門的綠化隊伍、專門的蓄水設施、專門的引水設備、專門的管護隊伍、專門的保障資金”,全面提高苗木成活率。同時在土壤條件較好的地塊,栽植桃樹、闆栗、連翹等經濟林樹種,成活後由村集體管理,林果收益歸村集體所有。

濟甯荒山綠化三年行動計劃植樹約550萬株苗木,需人工約63萬人(次)。目前,濟甯市已組建村級綠化隊伍252支,參與綠化人員每天約3500人,周邊村民參與整地、栽植、撫育、養護等任務已達8.2萬人(次),帶動群衆增收984萬元。濟甯還與中國林科院、中國林學會聯合開發出碳彙産品,三年荒山綠化結束成林後,每年可固碳約3萬噸,實現的碳彙收入最終分配到村民頭上。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7日0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