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藏戲的藝術性

藏戲的藝術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2:18

藏戲的藝術性?藏戲,藏語叫“拉姆朵嘎爾”即仙女戲,也叫“阿吉拉姆”,即仙女大姐它有悠久的曆史、獨特的舞韻、優美的唱腔、古樸的服飾、多彩的面具、神秘的劇情,是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古老劇種藏戲屬歌舞劇範疇,是歌舞形式表現文學内容的綜合性藝術,在西藏及四川、青海、雲南、甘肅等藏族地區廣為流傳它是藏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珍貴遺産,與我國國粹京劇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藏戲的藝術性?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藏戲的藝術性(藏戲舞蹈藝術論)1

藏戲的藝術性

藏戲,藏語叫“拉姆朵嘎爾”即仙女戲,也叫“阿吉拉姆”,即仙女大姐。它有悠久的曆史、獨特的舞韻、優美的唱腔、古樸的服飾、多彩的面具、神秘的劇情,是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古老劇種。藏戲屬歌舞劇範疇,是歌舞形式表現文學内容的綜合性藝術,在西藏及四川、青海、雲南、甘肅等藏族地區廣為流傳。它是藏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珍貴遺産,與我國國粹京劇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由珠欽·湯東傑布在原有白面具藏戲的基礎上吸收西藏民間歌舞、民歌、說唱藝術,發展創新的一種戲劇藝術形式。

一、藏戲藝術的形成與發展

藏戲分為藍面具和白面具兩種,白面具藏戲藏語稱“拔嘎布”,後其又稱“紮西雪巴”。因為早期的“拔嘎布”面具是用白山羊皮做的,它起源于西藏山南雅砻河谷地帶雅砻部落興起時期。藍面具藏戲藏語稱“拔溫布”,它是在白面具藏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珠欽·湯東傑布在他的家鄉瓊·日烏齊創建迥巴藏戲戲班時,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基礎上結合當地民間歌舞和說唱藝術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而後流傳山南、拉薩兩地,部分流傳到四川等藏族地區。

“拔嘎布”産生的年代比“拔溫布”更早,在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寺“烏孜”大殿東門左側回廊和中層回廊兩處,繪有當時桑耶寺落成慶典場面的大型壁畫,其中有歡跳“拔嘎布”的場面。而且服裝、道具以及面具都和現在的一樣。這栩栩如生的大型壁畫,充分說明當時隆重慶典盛會上就跳了“拔嘎布”。所以“拔嘎布”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曆史确信無疑。但也有人講“拔嘎布”最早産生于西藏第一位贊普聶赤贊布時期。其理由是在“拔嘎布”表演中,有這樣一段動作,雙手背在後面,步伐是“一步後撩步”,頭部一直左右擺動,嘴裡喊“哎咳咳咳咳,哎咳咳咳咳”。動作說明,我們選上了這麼好的國王,表示非常滿意,喊的是馬的嘶鳴聲,是表示國王騎在馬上而迎請來的,這種動作和馬的嘶鳴聲至今仍然在“拔嘎布”中表演。聶赤贊普的“聶”即肩,他們把他擡在肩上迎請來的,因此得名為聶赤贊普——頸座王。

藏戲真正形成規範化、情節化、程式化是在公元十五世紀時,是由珠欽·湯東傑布發展和創新的。珠欽·湯東傑布是藏曆第六繞迥鐵牛年(約公元1361年)誕生,兒時就削發為僧,得名為尊珠桑布,在寺廟刻苦鑽研尤其是修習顯密宗佛系,成為一名脫俗的瑜咖大師。他于鐵狗年(公元1430年)首建曲水鐵索橋。建橋時先打出八歲兒童手杆之粗的鐵纜和鐵釘,一頭釘在江南岸山頭,一頭釘在江北岸山頭,作為橋纜繩。由于當時人力不夠等原因所緻,纜繩時常掉入水中,工程不能順利竣工,但是再向信徒們求援已難以開口。尊者打算向别的信徒募集。當時建橋的民工中有七位能歌善舞的姊妹,珠欽·湯東傑布親自編導節目,設計唱腔唱詞,自己敲钹擊鼓,教七姊妹唱歌跳舞,在中藏地區演出募捐,七姊妹美貌俊俏,舞姿優美,歌聲清晰,唱腔優美動聽,凡是前來觀看的觀衆,看到這樣精彩的藝術表演,無不歎為觀止。大家共同贊歎:“今天在我們面前出現的莫不是拉姆下凡跳舞了。”拉姆(藏語意為仙女之意,藏語中對藏戲的稱呼)這一名稱由此而得,流傳至今。

後來又出現了溫巴(獵人)的表演節目。到了藏曆水龍年(公元1436年)珠欽·湯東傑布到後藏江布崗修建紮西鐵橋時,又在“溫巴”節目的基礎上,增添了一個群衆性的節目稱“甲魯”(甲魯是江孜、日喀則一帶對丈夫的稱呼)。藏戲中增添“甲魯”節目有這樣一段民間傳說:當藏戲在後藏地區演出時精彩的表演使觀衆中的一位甲魯激動得坐不住,他站起來拿起手中的拐杖跟着跳起來,而後藏戲中增添了“甲魯”角色,現在“甲魯”手中用的道具“艾瑪”就是當時的拐杖。這樣各地逐漸形成了藏戲的雛形,以後在西藏各地區出現了不少不同流派的藏戲。如:日喀則地區昂仁縣的“迥巴”藏戲隊。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的“香巴”藏戲隊,日喀則地區仁布縣的“江嘎爾”藏戲隊。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的“覺木隆”藏戲隊,拉薩市尼木縣的“尼木瓦”藏戲隊。山南地區乃東區的“雅砻紮西雪巴”“瓊結賓頓巴”藏戲隊等。西藏其他地區還有藏戲隊,但主要是這七種,以上七種藏戲隊中前四個是屬藍面具隊,後三種是屬白面具隊。

藏戲演出隊除了以上正規劇團以外還有業餘的臨時的藏戲隊,不但有群衆性的而且還有寺廟的紮巴“僧人”組成的藏戲隊,如:拉薩功德林寺的紮巴藏戲隊,他們的演出在拉薩很有名氣。也有少數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員喜歡唱藏戲,相當于内地的票友。

二、藏戲舞蹈的風格與特點

藏戲藝術内容豐富、形式多樣、唱腔悅耳、舞姿優美、人物生動、面具别緻、服裝古樸、鼓點多變、技巧高超,因此,它在廣大藏區有雄厚的群衆基礎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藏戲有它獨特的演出及表演形式,一個完整的劇目可以演一天甚至連續幾天,觀衆圍着圓圈席地而坐,邊吃邊喝邊看戲,演出的程序一般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開場戲叫“溫巴頓”。它在劇中起到介紹演員、招引觀衆、講解正戲劇情的作用,為正戲演出作準備。這裡邊有三種人物,内容大緻也分三個部分:一是“溫巴”(獵人與漁夫)清掃場地,出場七人,按傳統說法代表藏戲創建人珠欽·湯東傑布當初組織上山打獵,河畔漁夫營造鐵索橋并為募捐而編演節目;二是“甲魯”(借用家中丈夫的名字,是藏戲領班)祈神驅邪,飾甲魯者尚應有儀表端莊,嗓門洪亮,熟悉全劇,并能韻白,平素人品良好,受衆人尊敬的二人來擔任這個角色;三是“拉姆”(仙女)歌舞慶祝出場七人,代表珠欽·湯東傑布為造橋募捐找來演出的七姐妹,唱腔所表達的多為贊頌禮拜西藏山水風光、佛法聖教和珠欽·湯東傑布的詞。藏戲舞蹈中的精華就在開場戲“溫巴頓”中。“溫巴頓”可以單獨拉出來表演。

第二大段:“雄”正戲,開始由“溫巴”用快闆式念誦,介紹劇情和演員扮的角色,然後正式演出正戲。

第三大段:“紮西”即吉祥之意。是演出結束前的尾聲,它和劇情沒有什麼關系,隻是以祝福迎祥儀式接受觀衆的獻哈達和募捐。

藏戲舞蹈不同于一般的藏族民間舞蹈,它是舞蹈化的表演形式和高度規範化的舞蹈動作和根據劇情的王、臣、民等正、反面人物的需要來設計動作。有優美柔軟的慢步“台叉布”,有歡快敏捷的快步,有剛健有力的中步“赤叉布”。有樸實無華的正面人物動作,有狡猾狠毒的反面人物動作,所以從藏戲舞蹈表演者的手勢、舞步、舞姿上就能清楚地辨别劇中人物的正、反面的特征。也可以從劇中人物所戴面具來分辨。也有從勞動生活中直接提煉出來的,表現狩獵的張弓射箭動作,表現勞動的撚毛線動作,表現渡船過河的劃船動作等。這些動作既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又有誇張的藝術虛拟,給人們和諧優美的藝術感受。

藏戲舞蹈與藏族其他民間舞蹈有着密切的聯系,因為藏戲舞蹈來自于藏族民間舞蹈。但藏戲舞蹈不像藏族其他民間舞蹈那樣随意性強,人人會跳,而且藏族多數民間舞蹈是自娛性舞蹈,而藏戲舞蹈是娛人性舞蹈,因此它是高度規範和程式的舞蹈,動作表達一定的内容。所以它們之間既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又有各自不同的風格、内容、形式等。但是藏戲舞蹈與藏族民間舞蹈熱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表演形式、舞蹈動作、風格特點、基本技巧等。西藏民間還有“拉薩的阿吉拉姆,康區的熱巴”之說。熱巴有舞蹈、道白、短劇。藏戲也有舞蹈、道白、劇情,所以藏戲是從熱巴中發展起來的。

藏戲分藍面具和白面具。除了面具顔色之分外主要在舞蹈風格上有較大區别。白面具藏戲舞蹈動作歡快熱烈,非常适合在慶典場合表演。而藍面具藏戲舞蹈動作威武穩健,适合于在莊重的場合表演。在藍面具藏戲舞蹈中又有不同風格的舞蹈。如:“覺木隆藏戲隊”的舞蹈風格不同于其他藍面具藏戲隊的舞蹈風格,它的動作輕快大方,而且速度比其他藍面具藏戲舞蹈要快。但比白面具藏戲舞蹈慢,速度掌握得非常好,深受拉薩群衆喜愛。在每年藏曆7月底至8月初在拉薩舉行的藏戲彙演時,最後一天閉幕式演出由“覺木隆”藏戲隊演出。

藏戲中的舞蹈主要在藏戲開頭的“溫巴頓”和結尾的“紮西”時表演,這兩段主要以舞蹈為主。中間的“雄”主要以劇情為主,舞蹈相對較少。說白時可邊說邊舞,唱腔時舞蹈可無可有,根據劇情而定,對話時無舞蹈可做手勢。另外在“迥巴”藏戲隊到拉薩參加“雪頓節”時,在戲中穿插表演當地民間舞蹈“堆諧”,深受拉薩群衆和上層人士的喜愛。20世紀50年代由“覺木隆”藏戲隊的著名戲師紮西頓珠在戲中根據劇情加進了尼泊爾民間舞蹈,受到廣大觀衆的認可。

表演藏戲時,劇中人物大多戴面具表演,其面具豐富多彩、五顔六色,可謂是面具舞蹈。藏戲不同角色所戴面具也不同,從劇中人物所戴面具顔色可以分辨出人物性格。已故的著名藏學家洛桑多吉所著的《試論藏戲臉譜——“巴”》中這樣寫道:“紮西雪巴”之面具頭發由白色山羊皮制成,表示老年人長壽無恙,青壯年無過、廣識、富足等。

面具呈白色,此表純潔、溫和、善良、慈悲,毫無害人之心。黃色面具,表示容光煥發、功德廣大、種性優越、知識淵博,具足利益衆生之心等。

紅色面具,象征權力,表示文韬武略智勇雙全,内務外事指揮自如。

綠色面具,表示功業彪炳,根郭朱巴雲:“諸佛功德集于一身,此即林中度母。”

陰陽臉面具,《歌舞論》中說:“善惡明冥于左右。”表示不可靠、兩面派等。

黑色面具,表示怒相,《歌舞論》雲:“怒相為慈悲說雅所不顯”。白色征善業,而黑色征不善業。

紫紅色面具,表兇相,《歌舞論》雲: “兇怒殘暴,令人生畏。”内心殘忍,傲慢妒忌。

深藍色面具,勇士相,《歌舞論》雲:“英勇無畏一壯士,慈悲溫和分毫無”。

早期的傳統藏戲沒有女演員,全部由男性表演,女角色男扮女裝。後來“覺木隆”藏戲隊發展出了女演員。民主改革前藏戲的主要演出場所在羅布林卡院内的露天舞台,而羅布林卡是曆代達賴喇嘛的夏宮,因此,羅布林卡的露天舞台上禁止女性演員登台表演,故而藏戲演員全部是男性。

藏戲的演出有它特定的時間和嚴格的程序:每年藏曆六月底至七月初,各地著名的藏劇團集中到拉薩參加“雪頓節”,到了拉薩,所有劇團首先到哲蚌寺和布達拉宮,舉行“諧配”(即開場戲)相當于現在的開幕式,然後每個劇團根據規定的時間在羅布林卡露天舞台演出一至兩天,最後由古老的紮西雪巴藏戲團在羅布林卡露天舞台上舉行“紮西丹增”(即标志“雪頓節”的中心活動圓滿結束)後,各劇團到各地區進行巡回演出。迥巴藏戲團必須參加日喀則紮什倫布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宗教活動“色姆慶姆”的慶典活動。“雪頓節”時觀賞藏戲表演的觀衆主要有達賴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員及拉薩等地的群衆。

藏戲演出在規定的時間外不得随意演出,但每逢過年過節和結婚典禮時可以表演藏戲清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