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人而言,「喪禮」帶有些許的神秘色彩。不論儀式或簡或繁,我們總會聽到殡葬服務人員說着我們不懂的專業術語,或進行着我們不明白的流程。若沒有禮儀師、佛道人員的引領或說明,難免會讓人不知其意、不明所以然。在治喪期間從接體到安葬,平均花費天數約為14天。其實喪禮并無絕對的标準流程,其呈現方式與講究程度,取決于個人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或興趣喜好。加上現今社會環境變化、家庭結構改變,治喪天數已縮短許多,且流程也變得較為彈性。殡葬流程與儀式内容可能因宗教信仰或地方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今天95154殡葬服務将帶大家認識常見的「殡葬專業術語」,與其蘊藏意涵。
傳統殡葬禮儀流程與名詞解釋搬鋪又稱「徙鋪」。台灣早期有返家安息的習俗,甚至有「在家過世」才算是「壽終正寝」的觀念。若已是病危且放棄急救或醫療的病人,家屬則會從醫院帶回家中,與家中神明及祖先做最後訣别,讓病人平靜、安心地離開。現今大多在醫院往生後,直接移往殡儀館冰存,或租用冰櫃放置家中冰存。遮神在确認親人往生之後,會為其沐浴、更衣。而早期的神明、祖先牌位都供奉在大廳,将逝者從卧房移至大廳時,習俗上會用米篩或紅紙遮擋神明與祖先牌位,避免直接讓神明與祖先直接看到遺體,以示尊重,直到大殓入棺後再除去。帷堂、阖扉、示喪又稱「吊九條」。早期會用竹竿架吊起一條全匹白布,彎九次後圍起逝者,做内外區隔,避免親友來訪時直接面對到大體,也能防止陽光照射,現今大多改用「棺圍」形式;依禮俗,喪家需半掩門扉,并在大門以白紙示喪,白紙寫上嚴制(高輩份男性)、慈制(高輩份女性) 或喪中,出殡後再将其移除。舉哀家屬會換上白色或黑色等素色衣服,男女左右站立,傷心哭泣,以盡其哀。有些地方習俗會在門外打碎一隻瓷碗,表示「碗破家圓」。易枕與蓋水被在舉哀後,家屬會用石頭或一疊銀紙作為逝者的枕頭,傳統習俗相信會為子孫帶來智慧,如此也能讓逝者面容較為安詳,并且會在逝者口中放入硬币、紅紙或金箔(含殓),兩眼放上銅币蓋住,此為「易枕」;再以白布制成、中間加縫紅布的被單,覆蓋于逝者身上,或是使用逝者生前所使用的被單,若是佛教信仰也可使用蓮花被,此為「蓋水被」。更衣為逝者更換壽衣,習俗上男性換穿長袍馬褂,女性換穿鳳仙裝。守靈家屬在靈帏前看守、陪伴,維持靈堂清潔,并且接待前來吊祭的親友,也避免讓貓、狗等動物靠近靈堂。豎靈也稱「安靈」,傳統習俗會請佛道人員以逝者衣物登高招魂,并設立其牌位,作為逝者有形與無形的象征。擺腳尾燈、燒腳尾金、設腳尾飯傳統習俗會在逝者腳邊點一對燭燈,讓逝者一路上都有照明;焚燒腳尾金(紙錢) 是為了讓逝者一路上有金銀财寶可使用;另會擺放一碗白米飯及一顆蛋作為腳尾飯,并在飯中直插上一雙筷子,讓逝者吃飽再上路。現代大多地方已省略此儀式。頌腳尾經誦念經文,引領逝者上路,往生西方淨土。居喪成服、喪服(孝服)、孝章(孝志)傳統習俗有披麻戴孝的服喪制度,早期喪家需穿着古代孝服,行「成服禮」稱「居喪成服」。古代孝服依照親屬關系,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種樣式,所以又稱「五服」;現代五服則為麻布、苎布、藍布、黃布、紅布。另外會在衣袖端戴上孝章,若逝者為男性,則戴在左袖,女性則在右袖。開魂路為了讓逝者順利上路,習俗上會請佛道人員以長約三尺、寬約五寸的布或紙制作魂帛(也稱招魂幡),寫上逝者的姓名與卒年月日,懸于有葉的竹枝上,并在神、佛錢誦念經文,為逝者領路。哭路頭在台灣傳統習俗裡,若子女未能會得逝者最後一面,在離家不遠處大聲舉哀,難過痛哭直到進入家中,表示悲痛不已。現代大多都以鞠躬緻意代替之。擇日、擇地台灣傳統重視行事時辰與方位風水,尤其如入殓、移柩、發引等重要的禮儀環節,更是會特别請專業人士協助看日擇時與選地。報白也稱作「報喪」,家屬會發表訃聞,訃告諸親友。傳統習俗若是父喪,要向伯叔、姑母等報喪;母喪則要向母舅報喪。買棺也就是買棺木,俗稱「買大厝」,土葬棺木與火化棺木所的材質不同。傳統習俗若是父喪則由孝男前去購買;若是母喪則由親家一人陪同孝男前去購買。近年政府推行土葬輪葬制度,若幹年後開墳撿骨,所以即便是土葬,棺木已不需像早期如此講究,且大多也都由禮儀公司統合服務。拜飯又稱「奉飯」或「孝飯」,意即将逝者如在世時般照顧,早晚供奉飯菜、茶水及盥洗用具于靈前。拜飯的早餐在日出後進行,晚餐在日落前完成,或是依照逝者在世時的作息進行亦可。作七、做旬作七與做旬不同。「作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請佛道人員來舉行法事,第七日為「頭七」,第十四日為「二七」,而第四十九天為「滿七」或「尾七」;「做旬」是在作七後進行,每十天舉行一次法事,第九十九日不做旬,次日再舉行「百日」儀式,所以共會進行四次法事(四旬)。現代大多已不做旬。燒庫錢、燒靈厝燒庫錢也稱作「圍庫錢」,家屬會圍成一圈焚燒紙錢給逝者。另外會準備紙車、紙馬、紙房在靈前焚燒,供逝者在另一個世界使用。功德法事經由佛道人員舉辦功德法事,為逝者念經拜忏,祈求神佛寬宥,為逝者消除種種罪業,在前往另一個世界的道路上充滿光明。求飯也稱「乞米」。若長者是在晚餐飯後的八點至十一點間往生,民間習俗認為此舉有不照顧後代子孫之意,所以會準備米飯、水果、碗筷等相關供品等,請佛道人員做求飯儀式,祈求逝者庇佑子孫,讓後代能多些食祿吃穿。辭生在将逝者安置于棺木前,親屬會為其舉辦最後一次的祭奠作為道别,所以稱為「辭生」。會準備一碗白飯與六或十二道菜陳列于靈前,由佛道人員協助行辭生禮,代逝者用筷子夾菜,每夾一道菜便說一句吉祥話。小殓将逝者放入棺木中,為其戴上首飾,并放入各有其意涵的紙紮童男童女、過山褲、護心鏡、九朵蓮花、壽被,最後再蓋上棺蓋,但會留下一點空隙。有些地方文化的小殓意指沐浴、更衣、化妝,儀式内容可能有些差異,并無絕對的答案。大殓在家人親友最後一次瞻仰遺容後,将棺蓋蓋上,正式封棺。有些地方文化的大殓意指将逝者放入棺木中,并且封棺。此為地方文化差異有不同的解釋。封釘也稱「封棺」或「安釘禮」。佛道人員會口念吉祥話引領,由逝者家屬手執斧或槌,點釘封棺。若是父喪則由叔伯為主釘;母喪則由舅父為主釘。儀式進行中,佛道人員會口念吉祥話繞棺或稱「旋棺」。在封釘之後,佛道人員會帶領家屬逆時鐘繞棺三圈,表示對逝者的不舍。移柩或稱「轉柩」。意指将棺木(靈柩) 移至禮堂(靈堂),表示告别儀式正式開始。棺木移開後會在原處放置火鉗、發粿、桶箍、水桶等物,象征添丁發财、子孫團結之意。家奠現代多以「家祭」稱之。通常會在出殡前一天布置好禮堂,在出殡當天讓親戚前來告别、上香緻禮。禮堂四周會擺放各方親友緻贈的鮮花、果品及挽聯。公奠現代多以「公祭」稱之。在出殡當天,讓逝者或親屬的友人、機關團體、公司行号等外賓前來禮堂,集體上香緻禮,并向家屬表示哀悼。啟靈也有人稱「起靈」。意指将靈柩(棺木) 擡起,送上靈車(禮棺車)。當靈柩穩穩擡起時,習俗上會踢翻或取走固定靈柩的柩凳,子孫會跪送靈柩上靈車,并且手摸靈車或拉着绋帶,表示對逝者的不舍。出殡發引出殡俗稱「出山」,發引指的是啟動靈車出發。意指正式将靈柩送往墓地或是火化場。辭客在發引一小段路後會停下靈車,家族子孫向今日前來送行的親朋好友鞠躬,并婉辭親友留步,不勞其遠送。點主早期會請官員或地方仕紳擔任「點主官」,後來大多由佛道人員進行。家屬跪地拿着逝者神主牌,點主官執新筆沾朱砂墨,點「王」成「主」,家屬再将筆收回,謂之子孫筆。傳統土葬則會在墓地進行點主。火化将靈柩送往火化場,恭送靈柩進入火化爐,燒為灰燼。親屬這時候可除去身上的孝服。若選擇公墓土葬,待若幹年後起掘再撿骨火化;或是撿骨後不火化放入骨甕存放。撿骨封罐撿骨(撿金) 并裝入骨灰壇中封存,待骨灰壇包巾完成後,由長子、長孫或家中其他男丁抱着,準備進金(晉塔)。撿骨時親屬需在旁确認整個過程,進金将骨灰壇或骨甕,送往指定的存放地點。現代大多是經過火化,并存放于靈骨塔中,所以也稱作「晉塔」。返主安靈出殡完成後返回家中,并将逝者的神主牌迎回家裡供奉,另外會準備一張供桌,安靈祭拜。現代大多是安置在祖先牌位旁。除靈也稱「除孝」,傳統習俗會在「滿百日」或「滿三年」後除靈,但現代大多在出殡後即除靈。意即喪事處理完畢,将靈桌及相關物品撤除。巡山早期傳統土葬,親屬會在埋葬後數日返回墓地巡查,也稱為「巡墳」。完墳早期傳統土葬在墳墓建造完成後,會擇一吉日到墓地清掃、祭拜,并查看墳墓是否有完好無損。百日意指親人逝世滿一百天,習俗上會請佛道人員誦念經文作祭祀,所以稱為「作百日」。對年意指親人逝世滿一周年,習俗上會請佛道人員舉辦祭祀,誦念經文,此儀式稱為「作對年」,在古禮稱為「小祥」。三年意指親人逝世滿三周年,古禮有守孝三年的習俗,會請佛道人員舉辦祭祀禮儀,俗稱「作三年」,古禮稱作「大祥」。合爐親人逝世滿三年後,即把神主牌燒化,将其姓名寫入祖先牌位上,并将原本的爐灰取一部份至祖先香爐中,即為合爐。現代大多會在進金後擇一吉日,或在對年時完成合爐。慎終追遠在世親屬會在每年清明節或逝者忌日團聚,前往安葬地點追思祭拜。▍現代殡葬禮儀流程與名詞解釋遺體安置将逝者遺體移至殡儀館安置;或是送回家中,租用冰櫃冰存。豎靈為逝者設立靈位及靈堂。訃聞(報白)選定出殡日後即印制訃聞,訃告諸親友。入殓(入木)為逝者沐浴、更衣後放入棺木中,并将棺蓋蓋上。出殡(告别式)分為家奠與公奠。家奠是讓親屬祭拜緻禮的儀式;公奠是讓逝者或親屬的友人、機關團體、公司行号等外賓吊唁的儀式。火化遺體送往火化場火化,再選擇墓園或塔位存放。若是傳統土葬,則将遺體運至墓地,準備安葬,待若幹年後再起掘撿骨,移往墓園或塔位存放。進金(晉塔)火化後的骨灰裝入骨灰壇後,送往指定的墓園或塔位存放。一般進金儀式會準備兩份供品,祭祀逝者與拜土地公用,供品選擇鮮花、素果即可。返主安靈出殡完成後返回家中,并将逝者的神主牌迎回家裡供奉,安置于祖先牌位旁。慎終追遠在世親屬于百日、對年、三年及每年清明節或逝者忌日,前往安葬地點追思祭拜。
現代的喪葬流程大多在殡儀館進行,并且委托禮儀公司協助處理,但若能了解整體過程與其背後意義,相信未來在規劃身後事時,能帶着從容與自在面對,且可以更清楚地找到符合自己或家人的需求,圓滿走完人生最後一裡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