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通過地球繞日公轉,确定了一年的時間。
古人通過地球自轉,确定了一天的時間。
那古人是通過什麼來确定一月的時間呢?
我國從古到今留下太多有關月亮的詩詞。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你還能說出多少?
……
太多了!
其中著名的一句是蘇轼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這句準确地說出了月相變化,當然蘇東坡想表達的不是月相規律,他想說的是“人有悲歡離合”,并且是“此事古難全”。一句“人有悲歡離合”,寫出了人生的常态。也許人生的哲理就在于不完美,就如同月亮總是陰晴圓缺一樣,隻有經曆過很多事并且心胸豁達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或許唯有東坡。
其實,遠在蘇轼之前我國古人已經認識到了月相的變化。而且不僅是我國國人,像古埃及、古巴比倫等都有根據月亮的變化而制定的曆法。
我國古人通過月亮的陰晴圓缺來确定一個月的時間,從滿月到下一個滿月時間為一個月,一年大概有12個這種情況,所以把一年分為12個月。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也是唯一的天然衛星。它自西向東不停地繞地球公轉,本身又繞自轉軸不停自轉,這是不是有點像地球自轉和地球繞日公轉。看來這些大家夥都是一個套路。
但是月球的自轉和公轉與地球有一點不一樣,就是它自轉一圈的時間和繞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是一樣的。這樣的結果是什麼?那就是對于地球上同一觀察者而言,月球總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也就是我們總是看到月球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
月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明,它通過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當月球運動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我們地球人會感覺月亮和太陽同時東升西落,也就是太陽白天升起,月亮也升起;晚上太陽西沉,月亮也落下去了,結果就是我們看不見月亮,這天稱為新月,農曆為初一,月相的專用詞語叫“朔”。
新月後,晚上會出現蛾眉月。此後,蛾眉月逐漸變粗,到農曆初七、初八,開始變成凸向西邊的半圓,月相的專用詞語叫“上弦”。
上弦後,我們慢慢的會看到滿月,此時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陽之間,農曆為十五或十六,月相專用詞語叫“望”。
望之後,滿月開始虧缺,直到變成凸向東邊的半圓,此時大約為農曆初二十二、二十三,月相專用詞語叫“下弦”。
下弦後,月亮逐漸又變為蛾眉月,直到變成新月,農曆的一個月結束。
你發現沒有,農曆和月相變化有關。
古人就是通過觀察月相來計量月的,月亮連續兩次新月或滿月的間隔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
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是通過觀察月相紀月的,我國的農曆就跟月相有關。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宗教日曆也一直都是基于月亮的,亘古未變。複活節總是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就是這個原因。
下期詳細講解陰曆,喜歡的朋友請點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