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範仲淹漁家傲寫于哪裡

範仲淹漁家傲寫于哪裡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12:18:51

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聞名于世的範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在中華精神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上,他"文武兼備"、"智謀過人",在朝主政,他領導慶曆革新,時間雖隻一年,卻成了王安石熙甯變法的前奏;戍守邊關,他改善軍事制度、改革戰略部署,緻使邊關長時間穩如泰山。

在教育上,北宋是承唐,唐五代以來士大夫或者說整個社會,都彌漫着一種無廉恥之風,但是從範仲淹這開始就立節操、敦風俗、重廉恥,自此北宋的風尚由此發生變化。

所以,範仲淹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不可忽視的,他的散文、他的詩、他的詞都有名篇佳作,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而他的一首《漁家傲》,寫的句句蒼涼悲壯、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範仲淹漁家傲寫于哪裡(範仲淹一首漁家傲)1

一、以己之短,克敵之長

北宋王朝有一個特點,就是邊疆有很多并立朝廷或國家,與之抗衡對峙。

其中在北宋仁宗時期,邊患比較嚴重,主要來自西夏。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八月,範仲淹奉命到西北,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府,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帶。到任後,範仲淹開始改革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後來這支軍隊,被仁宗诏命為康定軍,這一守就是四年。

這一段曆史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宋論》裡,談到範仲淹與當時一同戍邊的将軍韓琦,兩人在用兵上的區别,說範文公善用其短,韓魏公不善用其長。什麼意思呢?

善用其短,因為範仲淹是文人出身,作戰不是他的長項,但是善用這一點,強調駐防、強調防守,使敵人無可乘之機,也撈不到半點便宜,反而使邊疆能得到一絲安甯。這就是範文正的以己之短,克敵之長。

不善用其長,韓琦覺得自己很會打仗,但幾次主動出兵,均告失敗,也就是說韓琦善于打仗,但總是慘敗而回。

總而言之,範仲淹從各方面,都是沉甸甸的一個曆史人物,而他的這首《漁家傲》也是沉甸甸的,又好在哪裡呢?請繼續欣賞:

範仲淹漁家傲寫于哪裡(範仲淹一首漁家傲)2

二、悲壯雄放《漁家傲》

北宋仁宗之後,國家逐漸衰弱,政府不但重文輕武,也重内輕外,使邊患不斷,如北方的遼國、西北的西夏,屢屢犯境。于是康定元年,仁宗派範仲淹率軍抵抗西夏,而《漁家傲》一詞,就是他戎馬生活的真實寫照。

詞曰: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上阕,“塞下秋來風景異”,開篇既從秋天開始寫起,秋天對于古今中國人又有兩種不同的感受,今人看到秋天到了,覺得是收獲、是喜悅;在古代是一個讓人悲涼的時節,從宋玉開始“悲哉,秋之為氣也”開始,在詩詞裡面的秋天都是非常悲涼的象征。

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是個地名,在湖南省南部。雁是指的大雁,這在中國文學裡出現的比較早,在《周易》裡面就有叫鴻雁的說法。這句是說,大雁按時令飛走了,秋天也就來了,給人一種極不安的心理,大雁可以走,我們呢?同時也映襯出戍邊将士們的凄惶心理。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邊聲”是邊地之聲的統稱。如李陵的《答蘇武書》曰:“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這句詞是說此時此刻的邊地四面一片嘈雜,如牧馬悲鳴之聲,雜亂無序的各種蟲聲,軍營的号角聲,連成一片。夕陽西下,長煙飄起在高聳的群山中,那一片孤城,已經早早的關閉了城門。

這首詞的上阕給人明顯的感受就是,塞外的秋天充斥着悲涼之意,南去的大雁似乎都不願多看一眼這塞外的秋景,戍邊的将士們,卻是在蕭瑟的秋風中回望着故鄉,内心滿懷的思鄉之情更加強烈。

範仲淹漁家傲寫于哪裡(範仲淹一首漁家傲)3

下阙,“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指的是唐宋時期的酒,上面會有很多懸浮物,且度數不高,否則怎麼常見古人大碗喝酒呢?如果是現在的酒,他還能這樣喝嗎?當然不會,度數太高了嘛。

“濁酒一杯”和多杯,一桌子是皆然不同的情景,一杯這是苦酒、這叫寡酒,這是心事浩茫人放的一杯酒。

這句也是全詞的核心,說明戍邊将士一邊喝着酒,一邊想着家裡的親人和家鄉的一山一水,既合情又合理。

将士們想家就要護家,護家就要護國,護國就要戍邊,戍邊就必須打敗來犯之敵。隻有這樣,國土才會完整,邊塞才會鞏固安甯,戍邊将士才能回到自己最愛的家鄉。

燕然未勒”是一個典故,公元89年,東漢漢和帝永元元年,窦憲出塞三千裡追擊匈奴,至燕山,“刻石勒功而還”。

詞的前面寫的幾乎都是想家,但是詞人骨子裡面覺得我是國家的軍士,出來就是保家衛國打仗的,必須要建功立業,鞏固邊境,大打勝仗,否則我們怎麼回去見家鄉父老。

所以我們必須以國家為重,不管再多的鄉愁,我們也能忍,也要打到全勝而歸。

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管”就是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樂器。在先秦的詩裡會出現鐘鼓;魏晉南北朝的詩裡經常會是琴;到了唐代詩裡往往是胡琴,琵琶,羌笛,所以這裡還是帶有邊塞色彩的。

這句表明将士們想建功立業又想家,這種情緒則通過悠悠的羌笛表現了出來。而剛剛還是“四面邊聲連角起”,現在卻已是霜滿地了,實際上是節令晚了,情緒更加深重。

“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将軍”是指詞人自己。在此凄清的寒夜,将軍和年輕的士兵,都久久不能入睡,雖滿含熱淚,卻對保家衛國一片赤城。

範仲淹漁家傲寫于哪裡(範仲淹一首漁家傲)4

結語

這個詩篇情緒很熱,也很濁,但是絕對不是一種反戰或者厭戰的作品,想家但是不厭倦戰争,可是對戰争在整體的情感上又是消極的态度。

所以這個作品,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對戰争的評價,我們從來沒有說用戰争去搶劫敵人,去發橫财,恰恰相反戰争都是強加給我們的,所以必定有一些人到邊關,到前線去保家衛國。

而這首詞就是撫慰那些将士們的痛苦心情,舍小家為大家,無論春夏秋冬,風雨嚴寒,将士都不能回家,這種犧牲詞人是充分認識的,也是充分體諒的,就算是對士兵的一種彌補,這也是中國文化裡的一種特有方式吧!

所以範仲淹的這首《漁家傲》,句句蒼涼悲壯、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 告知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