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南京師範大學語言學考研題

南京師範大學語言學考研題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8 05:00:56

#考研#

關注我!

名校考研真題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2012年現代漢語(代碼811)真題及詳解

一、填空題(共40分,每空1分)

1.語言,就其結構而言,它以______為物質外殼,以______為建築材料,以______為結構規律的一種音義結合的______。作為一種交際工具,語言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其______功能。

2.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符号的基本性質表現在兩個方面,語言符号的語音形式與意義之間沒有内在的必然聯系,隻有社會約定關系,這是語言符号的______性,語言符号不占有空間,以符号序列依次出現,這是語言符号的______性。

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規定:“______。”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關于語言文字的專門法是2000年10月制定的《_____》。

4.漢語裡的聲調的不同,主要是由______的不同變化決定的。語音的諸物理要素中,______是區别意義最重要的要素,而這一要素又跟______、______和______這三個條件密關。

5.現代漢語不送氣的塞擦音有______,送氣的塞音有______。

6.會發翹舌音但發不好平舌音的人建議他們發音時把舌尖對準______,反之,會發平舌音但發不好翹舌音的人建議他們把舌尖對準______。

7.現代漢語的兩個舌尖元音,用國際音标來記音,舌尖前元音可記作______,舌尖後元音可記作______。

8.一個音位中的不同的音可以叫做這個音位的______,它包括______和______兩種類型。

9.用視覺形式對語言進行再編碼的符号系統就是______。這種符号系統,就其所包含的類型來看,日語的假名是______,漢文屬于典型的______。

10.“我、分、又、釋、言、馬、芝、收、字、社、蜘、民、窈、猩猩”中一共有______個自由語素,一共有______個不成詞語素。

11.從語義場的類型來看,“領導和下屬”是______,“手機和移動電話”是________。

12.詞形變化所表現出來的語法意義的聚合叫做“______”,不管語言中是否有詞形變化,詞類從根本上講都是根據______來确定的。

13.在“他玩了一個禮拜”和“他耗掉了一個禮拜”中,“一個禮拜”分别充當______和________兩種句子成分。

14.蘊涵和預設是句義之間顯示其真值條件的兩種重要關系。“李澤明也考上研究生了”________“還有人考上了研究生”;“李澤民是研究生”_______“李澤民是學生”。

15.就語言的形态類型來看,漢語屬于_______語言,西班牙語屬于______。

16.兩種或幾種語言混合而成的臨時交際語叫做______,這種臨時交際語如果作為母語傳遞給後代進一步學習所形成的混合語就是______。

南京師範大學語言學考研題(南京師範大學漢語綜合考研真題和答案)1

二、選擇題(共30分,每題1分,前20題為單選題,第21題開始為多選題)

1.從阻礙氣流的方式來看,可歸為一類的聲母是( ):

A.b p m

B.f h r

C.j q x

D.z c s

2.舌尖前、送氣、清、塞擦音是( )

A.z

B.c

C.s

D.x

3.隻是舌位前後的不同的一對元音是( )

A.e o

B.i ü

C.u o

D.e ê

4.按韻母開頭的元音口形來分類,下列漢字可歸為同類的有:

A.永元

B.資衣

C.龍熊

D.英勇

5.韻腹全相同的兩個漢字是( )

A.知司

B.學車

C.雲溫

D.求同

6.以下的“啊”實際發音不相同的是:

A.老土啊加油啊

B.小溪啊小魚阿

C.小龍啊小床啊

D.孩子啊真是啊

7.出現在韻尾[-i]或[-n]之前的/a/是:

A.[a]

B.[A]

C.[o]

D.[ε]

8.以下簡化字簡化途徑與衆不同的是( )

A.專

B.為

C.車

D.長

9.以下反義義場與衆不同的是( )

A.完整—殘缺

B.勝利—失敗

C.寒冷—溫暖

D.豐富—貧乏

10.從詞的構成來看,類型不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老鄉 老虎 老師 老闆

B.姐姐 哥哥 剛剛 姥姥

C.稿件 馬匹 說明 立正

D.熱情 漆黑 清水 低飛

複習筆記

一、現代漢語概說

(一)什麼是現代漢語

1.定義

現代漢語是指現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包括多種方言和漢民族共同語兩個部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标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

【名師點撥】現代漢語與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區别、普通話的三個标準都是各校考研真題中的常考知識點,也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對此考生務必要準确記憶

2.屬性

語言是社會的産物,漢語作為一種語言,具有一切語言共同的屬性,具體包括:

(1)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号結構系統;

(2)語言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交際功能);

(3)語言是人們認知世界的工具(思維功能);

(4)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3.形式

現代漢語有口語和書面語兩種不同形式。

(1)口語

口語是指人們口頭上應用的語言,具有口語的風格。其特征是簡短、疏放,有較多省略;一發即逝,難于流傳久遠。

(2)書面語

書面語是指以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用文字寫下來的語言。其特征是趨于周密、嚴謹;結構完整,長句較多。

4.文學語言

(1)含義

文學語言又稱标準語,是指現代漢民族語言中經過高度加工并符合規範化的語言。作為标準語,文學語言以其典範性特征區别于一般的書面語與口語,推動着現代漢民族語言的健康發展。

(2)與“文藝作品的語言”的關系

①聯系

文藝作品的語言是指藝術文學表達手段的總體。文學語言也包括優秀的、典範的文藝著作的語言。

②區别

文學語言的内涵與功能比文藝作品的語言廣泛得多。

(3)與書面語的關系

①聯系

文學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以書面語的産生與演進為先決條件。在書面語的基礎上,更有利于對語言進行加工,并把它的成果定型和保存下來。

②區别

文學語言比一般書面語更豐富、更具有表達力。并且,文學語言不局限于書面語。

文學語言既有書面語形式,也有口語形式。例如,科學報告、新聞廣播、口頭聲明、答記者問、優秀文藝作品朗誦、戲劇和電影的台詞、相聲和說書,等等。

(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1.民族共同語

(1)基礎方言

民族共同語是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作為民族共同語的基礎的方言稱為基礎方言。基礎方言的形成,取決于這種方言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取決于這個方言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以至人口等條件。

(2)民族共同語與方言的關系

①民族共同語以部分方言為基礎;

②民族共同語形成之後,方言仍可以與共同語同時存在。

2.漢民族共同語

(1)漢民族共同語的發展演變

①最早形成于先秦時代,在春秋時代稱為雅言;

②漢代稱通語,明代改稱官話,辛亥革命後稱為國語;

③1955年,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決定稱漢民族共同語為普通話,并确定了三項标準:以北京語音為标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2)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中北京話占有重要地位。原因主要有:

①北京話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而發展成為“官話”;

②白話文學作品更多是用北方方言寫成的,并接受了北京話的影響;

③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運動”和“國語運動”促使北京語音成為全民族共同語言的标準音。

南京師範大學語言學考研題(南京師範大學漢語綜合考研真題和答案)2

(三)現代漢語方言

1.性質

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它不是獨立于民族語言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是隻通行于一定地域的局部使用的語言。

2.産生的原因

(1)社會、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遷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

(2)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語言發展不平衡,不同語言之間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等。

3.分區

(1)漢語方言可以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

(2)在複雜的方言區内,有的可以再分列若幹方言片(又稱次方言),甚至再分“方言小片”,直到一個個地點(某市、某縣、某鎮、某村)的方言,稱為“地點方言”。

(3)七大主要方言區的分布情況

①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内部一緻性較強,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3%。北方方言可分為四個次方言:a.華北-東北方言;b.西北方言;c.西南方言;d.江淮方言。

②吳方言

分布在上海市、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地區(不包括鎮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的大部分。典型的吳方言以蘇州話為代表。吳方言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2%。

③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區(西北角除外),以長沙話為代表。湘方言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3.2%。湘方言的内部還存在新湘語和老湘語的差别。

④贛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區(東北沿長江地區和南部除外),以南昌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3.3%。

⑤客家方言

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3.6%。

麻煩大家關注 點贊,謝謝!!

來源:才聰學習網

點擊:了解更多,下載更多考試資料!

#考研真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